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9-21页 |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9页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1-37页 |
·企业迁移研究 | 第21-26页 |
·城市更新研究 | 第26-31页 |
·国外的城市更新 | 第26-28页 |
·国内的城市更新 | 第28-31页 |
·产业用地布局调整与老旧工业区改造研究 | 第31-34页 |
·产业用地布局调整 | 第31-32页 |
·老旧工业区改造研究 | 第32-34页 |
·文献述评 | 第34-37页 |
第三章 理论框架构建与制度环境分析 | 第37-49页 |
·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 | 第37-40页 |
·工业用地退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制度环境分析 | 第40-46页 |
·1954-1987年,完全政府主导 | 第40-41页 |
·1987-2001年,市场机制作用渐显 | 第41-43页 |
·2001-2008年,土地出让制度完善,政府收购储备主导阶段 | 第43-46页 |
·2008年以后,工业用地退出模式创新阶段 | 第46页 |
·小结 | 第46-49页 |
第四章 工业用地退出模式比较:治理结构分析 | 第49-67页 |
·退出模式与治理结构 | 第49-50页 |
·工业用地退出模式的制度安排及其特征 | 第50-56页 |
·政府收购模式 | 第50-52页 |
·自主改造模式 | 第52-53页 |
·创意产业模式 | 第53-54页 |
·公私合营模式 | 第54-56页 |
·不同退出模式的比较绩效 | 第56-66页 |
·比较绩效分析标准 | 第56-61页 |
·不同制度安排的比较 | 第61-66页 |
·主要的结论和启示 | 第66-67页 |
第五章 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 第67-79页 |
·单纯市场调控下的工业用地退出 | 第67-68页 |
·工业生产的负外部性与工业用地的退出 | 第68-69页 |
·土地出让制度与工业用地退出 | 第69-71页 |
·有效性退出、滞后性退出Ⅰ、滞后性退出Ⅱ和矫正性退出 | 第71-73页 |
·提高收购补偿价格对工业用地退出的影响 | 第73-74页 |
·各因素的叠加影响 | 第74-75页 |
·理论解释、政府调控与效率损失 | 第75-77页 |
·小结 | 第77-79页 |
第六章 江阴市工业用地退出的制度安排及其评价 | 第79-97页 |
·研究区域介绍 | 第79-84页 |
·江阴市土地利用现状 | 第79-80页 |
·江阴市工业用地利用现状 | 第80-81页 |
·江阴市中心区概况 | 第81-84页 |
·江阴市工业用地退出政策的演变 | 第84-85页 |
·江阴市工业用地退出的政府收购模式分析 | 第85-90页 |
·政府收购模式带来的资源重新配置 | 第85-88页 |
·江阴市政府收购模式的缺陷 | 第88-90页 |
·其他问题 | 第90-92页 |
·专项规划缺乏、引导功能不足 | 第90-91页 |
·权益保障不完善、权属不明晰 | 第91-92页 |
·江阴市工业用地退出的建议 | 第92-97页 |
·采取多样化的退出模式,拓宽政府资金来源 | 第92-94页 |
·制定工业用地退出专项规划,加强规划引导 | 第94-95页 |
·保障退出主体权益,建立增值收益共享机制 | 第95页 |
·完善工业用地退出机制的保障措施 | 第95-9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启示 | 第97-105页 |
·研究主要结论 | 第97-100页 |
·研究政策启示 | 第100-105页 |
·采用多元化的退出模式 | 第100-103页 |
·政府收购模式中配置效率的改进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