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前言 | 第10-27页 |
| ·助留助滤剂的发展 | 第10-12页 |
| ·聚丙烯酰胺的概述 | 第12-15页 |
| ·聚丙烯酰胺的种类及性能 | 第12-14页 |
| ·聚丙烯酰胺的结构 | 第14页 |
| ·聚丙烯酰胺的应用 | 第14-15页 |
|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 | 第15-16页 |
|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发展 | 第15页 |
|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制备 | 第15-16页 |
| ·聚丙烯酰胺常用的聚合方法 | 第16-18页 |
| ·均相水溶液聚合法 | 第16-17页 |
| ·反相乳液聚合法 | 第17页 |
| ·反相微乳液聚合 | 第17页 |
| ·反相悬浮聚合 | 第17页 |
| ·沉淀聚合法 | 第17页 |
| ·固态聚合法 | 第17-18页 |
| ·分散聚合法 | 第18页 |
| ·聚合方法的比较 | 第18页 |
| ·分散聚合 | 第18-21页 |
| ·分散聚合定义 | 第18-19页 |
| ·分散聚合机理 | 第19-21页 |
| ·水基分散体阳离子聚丙烯酰胺 | 第21-25页 |
| ·水基分散体CPAM醇水体系工艺研究 | 第21-22页 |
| ·分散聚合盐水体系工艺研究 | 第22-24页 |
| ·分散聚合动力学研究 | 第24-25页 |
| ·水基分散体CPAM作用机理 | 第25页 |
| ·水基分散体CPAM与纤维的作用过程 | 第25页 |
|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5-27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2页 |
| ·实验药品和设备 | 第27-28页 |
| ·实验药品 | 第27页 |
| ·实验设备 | 第27-28页 |
| ·实验原理 | 第28-29页 |
| ·分散剂PDMC的制备 | 第29页 |
| ·水基分散体CPAM乳液的制备 | 第29页 |
| ·CPAM乳液的分析与表征 | 第29-31页 |
| ·单体转化率测定 | 第29-30页 |
| ·分子量测定 | 第30页 |
| ·电荷密度的测定 | 第30页 |
| ·CPAM表观黏度的测定 | 第30页 |
| ·CPAM粒径的测定 | 第30页 |
| ·CPAM颗粒形态的测定 | 第30-31页 |
|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31页 |
|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HNMR) | 第31页 |
| ·CPAM乳液的应用检测 | 第31-32页 |
| ·填料留着率和浆料滤水性的测定 | 第31页 |
| ·纸页物理性能的检测 | 第31-32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2-60页 |
| ·无机盐用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32-33页 |
| ·分散剂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33-36页 |
| ·分散剂种类的选择 | 第33-34页 |
| ·分散剂的分子量设计 | 第34-35页 |
| ·分散剂用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 ·阳离子单体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引发剂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37-39页 |
| ·引发剂的选择 | 第37-38页 |
| ·引发剂用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 ·单体浓度及配比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39-42页 |
| ·单体总浓度的影响 | 第39-41页 |
| ·单体配比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反应温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42页 |
| ·反应时间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42-43页 |
| ·分散聚合理论探讨 | 第43-53页 |
| ·分散聚合粒子形成机理 | 第43-45页 |
| ·降低反应体系表观黏度的探讨 | 第45-48页 |
| ·分散剂对分散聚合影响的微观探讨 | 第48-50页 |
| ·DMC与AM的摩尔比(DMC:AM)对分散聚合影响的微观探讨 | 第50-53页 |
| ·优化条件下所制备的水基分散体CPAM乳液的表征 | 第53-55页 |
| ·CPAM乳液的性能 | 第53页 |
| ·CPAM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53-54页 |
| ·CPAM的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第54-55页 |
| ·水基分散体CPAM在助留助滤中的应用 | 第55-59页 |
| ·CPAM用量对助留助滤的影响 | 第55-56页 |
| ·搅拌速度对助留助滤的影响 | 第56页 |
| ·CPAM与浆料的接触时间对助留助滤的影响 | 第56-57页 |
| ·膨润土用量对助留助滤的影响 | 第57-58页 |
| ·几种不同CPAM应用效果的比较 | 第58-59页 |
| ·CPAM对纸张物理性能的影响 | 第59-60页 |
| 4 结论 | 第60-61页 |
| 5 展望 | 第61-62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9-70页 |
| 8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