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前言 | 第9-24页 |
| ·纸张的结构和干强剂的作用机理 | 第9-11页 |
| ·纸张的结构和强度形成 | 第9页 |
| ·增干强剂的增强机理 | 第9-10页 |
| ·常用的增干强剂 | 第10-11页 |
| ·聚丙烯酰胺类于强剂 | 第11-12页 |
| ·聚丙烯酰胺简介 | 第11页 |
| ·聚丙烯酰胺分类及比较 | 第11-12页 |
| ·丙烯酰胺聚合反应理论 | 第12-15页 |
| ·共聚合反应 | 第12页 |
| ·自由基聚合机理 | 第12-15页 |
| ·两性聚丙烯酰胺的研究概况 | 第15-22页 |
| ·两性聚丙烯酰胺简介 | 第15页 |
| ·两性PAM的水溶液性质及分类 | 第15-16页 |
| ·两性聚丙烯酰胺的合成路线 | 第16-19页 |
| ·两性聚丙烯酰胺的应用 | 第19-22页 |
| ·交联型聚丙烯酰胺简介 | 第22-23页 |
| ·交联型聚丙烯酰胺的合成方法 | 第22-23页 |
|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3-24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24-31页 |
| ·交联型两性聚丙烯酰胺的制备 | 第24-29页 |
| ·实验原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页 |
| ·表征及检测 | 第25-27页 |
| ·反应体系的选择 | 第27-29页 |
| ·交联型两性聚丙烯酰胺合成的中试生产 | 第29页 |
| ·实验原料及辅料 | 第29页 |
| ·中试实验过程 | 第29页 |
| ·实验分析方法 | 第29页 |
| ·交联型两性聚丙烯酰胺 | 第29-31页 |
|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29-30页 |
|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1-61页 |
| ·交联型两性聚丙烯酰胺的制备 | 第31-46页 |
| ·反应温度对交联型AmPAM增强效果的影响 | 第31-32页 |
| ·交联剂(MBA)用量对交联型AmPAM增强效果的影响 | 第32-34页 |
| ·链转移剂用量对交联型AmPAM增强效果的影响 | 第34-35页 |
| ·引发剂(APS)用量对交联型AmPAM增强效果的影响 | 第35-37页 |
| ·DMC用量对交联型两性聚丙烯酰胺增强效果的影响 | 第37-38页 |
| ·反应浓度对交联型AmPAM增强效果的影响 | 第38-40页 |
| ·反应pH值对交联型AmPAM增强效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 ·反应保温时间对交联型AmPAM增强效果的影响 | 第41-43页 |
| ·优化条件下制备的交联型AmPAM的表征 | 第43-46页 |
| ·交联型两性聚丙烯酰胺合成的中试生产 | 第46-49页 |
| ·交联型两性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工艺及其流程图 | 第46-47页 |
| ·中试所得产品交联型两性聚丙烯酰胺的性能检测 | 第47-48页 |
| ·生产及使用过程中需注意的一些问题 | 第48-49页 |
| ·交联型两性聚丙烯酰胺的应用 | 第49-61页 |
| ·交联型AmPAM分子量对不同浆料增强效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 ·交联型AmPAM电荷密度对不同浆料增强效果的影响 | 第50-52页 |
| ·交联型AmPAM用量对不同浆料增强效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 ·配抄浆加填量对交联型AmPAM应用效果的影响 | 第53-56页 |
| ·白水循环次数对交联型AmPAM应用效果的影响 | 第56-59页 |
| ·几种不同增强剂应用效果的比较 | 第59-61页 |
| 4 全文总结 | 第61-63页 |
| ·结论 | 第61-62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62-63页 |
| 5 展望 | 第63-64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 7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