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14页 |
主要符号 | 第14-16页 |
1 绪论 | 第16-28页 |
·研究背景及实际意义 | 第16-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锚杆作用机理研究 | 第17-22页 |
·相似模型试验研究 | 第22-23页 |
·锚固岩体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 第23-24页 |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4-28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本文研究方法 | 第25页 |
·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2 节理张开位移引起的锚杆应力分布变化规律 | 第28-42页 |
·引言 | 第28页 |
·模型试验方案 | 第28-35页 |
·试验目的与意义 | 第28页 |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28-29页 |
·试验模型的制作 | 第29-32页 |
·加载装置与加载方法 | 第32-35页 |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 第35-39页 |
·节理靠近临空面时的实验结果 | 第35-36页 |
·节理位于中间时实验结果 | 第36-37页 |
·节理靠近固定端时实验结果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2页 |
3 节理面张开条件下单根锚杆受力分析模型 | 第42-64页 |
·引言 | 第42-43页 |
·单节理面和多节理面下岩体的位移 | 第43-45页 |
·全注浆锚杆力学分析 | 第45-46页 |
·单节理面下的锚杆位移 | 第46-47页 |
·多节理面下的锚杆位移 | 第47-49页 |
·算例分析 | 第49-61页 |
·单节理面 | 第49-51页 |
·单节理面节理位置对锚杆应力分布的影响 | 第51-53页 |
·单节理面节理倾角对锚杆应力分布的影响 | 第53-54页 |
·多节理面对锚杆应力分布的影响 | 第54-56页 |
·多节理面节理位置对锚杆应力分布的影响 | 第56-58页 |
·多节理面节理倾角对锚杆应力分布的影响 | 第58-59页 |
·单节理面锚杆应力分布理论与试验对比 | 第59-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4 基于节理面张开位移的隧道节理围岩锚固系统功效研究 | 第64-96页 |
·引言 | 第64-65页 |
·隧道锚杆加固下的岩石应力位移场 | 第65-74页 |
·圆形隧道弹性解 | 第65-67页 |
·锚杆加固的圆形隧道的解 | 第67-69页 |
·锚杆安装前后隧道围岩力学分析 | 第69-74页 |
·节理岩体围岩应力分布 | 第74-77页 |
·基本假设 | 第74-75页 |
·破裂区的应力计算 | 第75-76页 |
·剪裂区范围 | 第76-77页 |
·锚杆功效性分析 | 第77-94页 |
·无支护节理岩体情况 | 第78-79页 |
·锚杆支护节理岩体情况: | 第79-81页 |
·初始应力对节理岩体破裂区和锚杆锚固功效的影响 | 第81-85页 |
·节理倾角对节理岩体破裂区和锚杆锚固功效的影响 | 第85-86页 |
·节理面黏聚力对节理岩体破裂区和锚杆锚固功效的影响 | 第86-89页 |
·节理面内摩擦角对节理岩体破裂区和锚杆锚固功效的影响 | 第89-91页 |
·隧道临空面支护力对节理岩体破裂区和锚杆锚固功效的影响 | 第91-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5 节理围岩锚固功效影响因素分析 | 第96-120页 |
·引言 | 第96-97页 |
·不同围岩等级下的锚杆功效分析 | 第97-103页 |
·围岩等级对锚杆抗拔力的影响 | 第97-98页 |
·围岩等级对含节理岩体隧道锚杆的影响 | 第98-101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01-103页 |
·影响锚杆锚固功效的因素分析 | 第103-117页 |
·不同围岩强度对锚杆功效的影响 | 第105-108页 |
·不同节理间距对锚杆功效的影响 | 第108-112页 |
·不同锚杆长度对锚杆功效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不同侧压力系数对锚杆功效的影响 | 第114-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20页 |
6 工程应用分析 | 第120-142页 |
·依托隧道工程概况 | 第120页 |
·隧道区域工程地质条件 | 第120-127页 |
·地形地貌 | 第120页 |
·地质构造 | 第120-123页 |
·地层岩性 | 第123-125页 |
·隧道围岩地应力 | 第125页 |
·隧道围岩分级、分段及工程特性 | 第125-126页 |
·隧道衬砌 | 第126-127页 |
·不同级别围岩段锚杆功效分析 | 第127-140页 |
·建立计算模型 | 第127-128页 |
·不同等级围岩所对应隧道形式 | 第128-129页 |
·不同级别围岩段锚杆功效分析 | 第129-140页 |
·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142-146页 |
·全文结论 | 第142-143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43页 |
·今后研究展望 | 第143-146页 |
致谢 | 第146-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6页 |
附录 | 第156页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56页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