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研究创新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形势与政策教育概述 | 第12-18页 |
|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发展 | 第12页 |
|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 第12-14页 |
|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课程地位与学科属性 | 第13页 |
|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意义与作用 | 第13-14页 |
|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独特性 | 第14-18页 |
| ·教学任务的独特性 | 第14-15页 |
| ·教学内容的独特性 | 第15-18页 |
| 第三章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调查分析 | 第18-28页 |
| ·大学生的学习调查 | 第18-23页 |
| ·课程认识 | 第18-19页 |
| ·出勤、上课、听课情况 | 第19-21页 |
| ·教学内容认识 | 第21页 |
| ·教学方法认识 | 第21-22页 |
| ·成绩考核情况 | 第22-23页 |
| ·主要问题分析 | 第23-28页 |
| ·学生学习分析 | 第23-25页 |
| ·课程建设问题 | 第25-26页 |
| ·高校管理或缺 | 第26-28页 |
| 第四章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37页 |
| ·学习认知的两面性和偏移化 | 第28-29页 |
| ·认知的两面性导致了行为的差异性 | 第28页 |
| ·认知的偏移化导致了认识的肤浅化 | 第28-29页 |
| ·学习动机的近景性和多元化 | 第29-30页 |
| ·学习动机近景性成因 | 第29-30页 |
| ·学习动机多元化成因 | 第30页 |
| ·课程设置因素 | 第30-31页 |
| ·上课时间不科学 | 第30页 |
| ·教学时间没保障 | 第30-31页 |
| ·大班教学效果差 | 第31页 |
| ·教学内容因素 | 第31-33页 |
| ·内容的时效性不强 | 第31-32页 |
| ·内容的实效性较差 | 第32页 |
| ·内容的实践性缺乏 | 第32-33页 |
| ·教学方法因素 | 第33-34页 |
| ·教学形式单一 | 第33页 |
| ·考核形式单一 | 第33页 |
| ·重理论轻方法教育 | 第33-34页 |
| ·师资建设因素 | 第34-35页 |
| ·缺乏精干的师资队伍 | 第34页 |
| ·缺乏有效的教研小组 | 第34页 |
| ·缺乏多元的师资培训 | 第34-35页 |
| ·教学管理因素 | 第35-37页 |
| ·高校思想认识不到位 | 第35页 |
| ·高校管理机制不健全 | 第35-36页 |
| ·高校考核体系不科学 | 第36-37页 |
| 第五章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措施 | 第37-58页 |
| ·坚定科学信仰,明确学习方向 | 第37-38页 |
| ·培养学习意识,构建学习模式 | 第38-41页 |
| ·培养学习意识,增强学习动力 | 第38-40页 |
| ·构建学习模式,实施愿景引导 | 第40-41页 |
| ·优化课程设置 | 第41-44页 |
| ·设计课程原则 | 第41-43页 |
| ·合理安排课程 | 第43-44页 |
| ·充实课程内容 | 第44-47页 |
| ·必讲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 第45-46页 |
| ·选讲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 第46页 |
| ·宣讲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 第46-47页 |
| ·转变教学方法 | 第47-54页 |
| ·提高认识具体化 | 第47-49页 |
| ·组织课堂选择化 | 第49-50页 |
| ·实施教学多样化 | 第50-54页 |
| ·加强师资建设 | 第54-56页 |
| ·组建讲师团,形成教学合力 | 第54页 |
| ·成立教研组,提高教学能力 | 第54-55页 |
| ·建立培训制,提升教学素养 | 第55页 |
| ·实施考核制,增强教学效果 | 第55-56页 |
| ·健全管理机制 | 第56-58页 |
| ·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 | 第56页 |
| ·完善学生考核办法 | 第56-58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