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20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20-2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3-53页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 第23-41页 |
1 辨证与分期论治肝硬化 | 第23-29页 |
2 基本方加减论治肝硬化 | 第29-30页 |
3 中西医结合论治肝硬化 | 第30-31页 |
4 其它疗法论治肝硬化 | 第31页 |
5 问题与展望 | 第3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综述二 “肝藏血主疏泄”理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 第41-53页 |
1 “肝藏血主疏泄”的理论概述 | 第41-42页 |
2 “肝藏血主疏泄”相关的文献发表情况 | 第42-44页 |
3 “肝藏血主疏泄”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举例 | 第44-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前言 | 第53-56页 |
第二章 中药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系统综述 | 第56-85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56-58页 |
1 检索策略 | 第56-57页 |
2 纳入标准 | 第57页 |
3 研究资料的筛选与提取 | 第57页 |
4 方法学质量评估 | 第57页 |
5 资料分析 | 第57-58页 |
结果 | 第58-77页 |
1 纳入研究的特征 | 第58-65页 |
2 方法学质量评估 | 第65-67页 |
3 结局指标 | 第67-77页 |
4 生存质量 | 第77页 |
5 不良事件 | 第77页 |
6 发表偏倚 | 第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讨论 | 第78-80页 |
1 文献质量评价 | 第78页 |
2 潜在的偏倚/局限性 | 第78页 |
3 同之前的系统综述的比较 | 第78-79页 |
4 对临床实践及未来研究的启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第三章 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理论的中医药干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思路及方案设计 | 第85-100页 |
1 中医对肝的生理、病理特点认识 | 第85-86页 |
·肝的生理功能具有“体阴而用阳”的特点 | 第85页 |
·肝的病理机制具有“体用相互影响”的特点 | 第85-86页 |
2 西医对肝脏的认识及其对中医“肝藏血”理论的影响 | 第86页 |
3 中医治疗肝硬化当注重肝阴血之补益 | 第86-88页 |
·肝硬化存在肝阴血不足之病机 | 第86-87页 |
·现代药理学证实具有补益肝阴血作用的药物有明显的保肝作用 | 第87-88页 |
4 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理论的中医药干预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工作假说、研究思路及方案设计 | 第88-98页 |
·工作假说 | 第88页 |
·研究思路 | 第88-89页 |
·研究方案 | 第89-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0页 |
第四章 中医药干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 | 第100-243页 |
资料和方法 | 第100页 |
结果 | 第100-231页 |
1 一般资料 | 第100-102页 |
2 宏观指标和微观指标的基线特征 | 第102-125页 |
3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宏观指标和微观指标的干预效果 | 第125-231页 |
4 安全性分析 | 第231页 |
小结 | 第231-232页 |
1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 第231页 |
2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证候要素及中医症状的影响 | 第231页 |
3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 第231-232页 |
4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脏凝血功能的影响 | 第232页 |
5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第232页 |
讨论 | 第232-241页 |
1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 第234-235页 |
2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证候要素及中医症状的影响 | 第235-238页 |
3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 第238-239页 |
4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脏凝血功能的影响 | 第239-241页 |
5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第241页 |
参考文献 | 第241-243页 |
第五章 两方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及启示 | 第243-263页 |
1 两方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 | 第243-261页 |
·两方对生存质量干预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 | 第243-245页 |
·两方对证候要素及中医症状干预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 | 第245-256页 |
·两方对肝功能干预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 | 第256-259页 |
·两方对凝血功能干预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 | 第259-260页 |
·两方对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干预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 | 第260-261页 |
2 启示 | 第261-262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263页 |
结论 | 第263-265页 |
创新点 | 第265-266页 |
存在问题与不足 | 第266-267页 |
附录 | 第267-306页 |
致谢 | 第306-309页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309-311页 |
个人简历 | 第3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