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基于山东省的分析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 | 第12-13页 |
| ·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角度 | 第13页 |
| ·从劳动力流动和转移的角度 | 第13-14页 |
| ·从就业补偿机制与破坏机制的角度 | 第14-16页 |
| ·总体评价 | 第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 ·创新点 | 第18页 |
| ·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 第2章 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劳动就业的相关理论 | 第19-24页 |
| ·产业结构的内涵 | 第19-20页 |
| ·产业的概念及分类 | 第19页 |
| ·产业结构的概念 | 第19页 |
| ·产业结构调整的概念及其调整方向 | 第19-20页 |
| ·就业结构的内涵 | 第20页 |
| ·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的相关理论 | 第20-23页 |
| ·配第—克拉克定理 | 第20-21页 |
| ·库兹涅茨法则 | 第21页 |
| ·钱纳里—赛尔奎因就业结构转换滞后理论 | 第21-22页 |
|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 | 第22页 |
|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 第22-23页 |
| ·乔根森劳动力流动模型 | 第23页 |
| 小结 | 第23-24页 |
| 第3章 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劳动就业的作用机理 | 第24-30页 |
| ·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补偿机制 | 第24-27页 |
| ·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破坏机制 | 第27-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4章 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总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0-41页 |
|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30-31页 |
| ·实证分析 | 第31-39页 |
| ·ADF检验 | 第31-32页 |
| ·协整检验 | 第32-33页 |
|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33-34页 |
| ·建立VAR模型 | 第34-36页 |
| ·脉冲响应分析 | 第36-37页 |
| ·方差分解 | 第37-39页 |
| 小结 | 第39-41页 |
| 第5章 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1-54页 |
| ·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 第41-42页 |
| ·就业弹性分析 | 第42-44页 |
| ·扩张弹性分析 | 第44-46页 |
| ·偏离度分析 | 第46-48页 |
| ·回归分析 | 第48-53页 |
| ·数据的选取 | 第48-51页 |
| ·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回归分析 | 第51-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第6章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劳动就业的对策建议 | 第54-58页 |
| ·促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 | 第54页 |
| ·加快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 | 第54-55页 |
|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第55-56页 |
|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 第56页 |
|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 第56-57页 |
| 小结 | 第57-58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