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引言 | 第10-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与范围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归纳演绎 | 第11页 |
·文献查阅及理论研究 | 第11页 |
·案例研究 | 第11-12页 |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遗产保护和再利用 | 第13-14页 |
·城市工业区发展与更新 | 第14-15页 |
·后工业景观设计 | 第15-16页 |
·滨水区景观设计 | 第16-17页 |
2. 相关背景与概念研究 | 第17-34页 |
·工业废弃地的出现 | 第17-22页 |
·工业化和城市化——城市工业区的兴起 | 第17-19页 |
·城市工业区的衰败 | 第19-20页 |
·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 第19页 |
·城市规划理念的转变 | 第19-20页 |
·逆工业化 | 第20页 |
·资源枯竭 | 第20页 |
·工业废弃地(Industrial Wasteland) | 第20-22页 |
·概念和分类 | 第20-21页 |
·应对措施 | 第21-22页 |
·工业遗产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 第22-25页 |
·工业遗产和工业遗址(Industrial Heritage and Industrial Site) | 第22-23页 |
·工业遗产保护的发展历史 | 第23-25页 |
·滨水区后工业景观 | 第25-34页 |
·滨水工业区和滨水区工业遗产地 | 第25-30页 |
·滨水工业区的兴起和衰败 | 第25-27页 |
·“生产”到“生活”——滨水区工业遗产地的复兴 | 第27-30页 |
·滨水区后工业景观 | 第30-34页 |
·后工业景观(Post-industrial Landscape) | 第30-31页 |
·滨水区后工业景观(Waterfront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 | 第31-32页 |
·滨水区后工业景观设计中的矛盾 | 第32-34页 |
3. 滨水区后工业景观场地基础研究 | 第34-53页 |
·场地构成要素 | 第34-38页 |
·工业建筑 | 第34-36页 |
·码头、港口 | 第34-35页 |
·其他工业建筑 | 第35-36页 |
·生产、运输设备及固定构筑物 | 第36页 |
·废料及其他废弃物 | 第36-37页 |
·水体 | 第37-38页 |
·水质 | 第37页 |
·水体类型对空间环境的影响 | 第37-38页 |
·场地特征 | 第38-45页 |
·自然环境特征 | 第38-40页 |
·亲水性 | 第38页 |
·生态环境受损 | 第38-40页 |
·城市环境特征 | 第40-42页 |
·与城市其他区域的隔离 | 第40-41页 |
·较高的潜在土地价值 | 第41页 |
·整体环境的复杂性 | 第41-42页 |
·工业环境特征 | 第42-45页 |
·衰败的工业景观 | 第42-43页 |
·尺度和肌理的特殊性 | 第43-45页 |
·场地价值研究 | 第45-53页 |
·历史价值 | 第46-47页 |
·艺术价值 | 第47-48页 |
·科学价值 | 第48-49页 |
·景观价值 | 第49-50页 |
·生态价值 | 第50页 |
·社会价值 | 第50-51页 |
·经济价值 | 第51-53页 |
4. 场地保护及再利用模式研究 | 第53-73页 |
·保护及再利用原则 | 第53-54页 |
·保护模式 | 第54-61页 |
·遗产地的价值载体 | 第54-56页 |
·价值评估 | 第56-58页 |
·保护模式的类型 | 第58-61页 |
·再利用模式 | 第61-65页 |
·遗产地再利用要素 | 第61-62页 |
·再利用模式的类型 | 第62-65页 |
·不同保护模式及再利用模式之间的关系 | 第65-73页 |
·新融于旧 | 第65-67页 |
·新旧并存 | 第67-71页 |
·旧融于新 | 第71-73页 |
5. 场地设计手法研究 | 第73-100页 |
·相关设计理论 | 第73-77页 |
·可持续景观理论 | 第73-74页 |
·资源利用 | 第73页 |
·技术研究 | 第73-74页 |
·生态主义设计理论 | 第74-75页 |
·生态恢复 | 第74页 |
·生态补偿 | 第74-75页 |
·场所理论 | 第75-77页 |
·时间维度的变化 | 第75-76页 |
·边界 | 第76-77页 |
·“绿道”理论 | 第77页 |
·设计手法研究 | 第77-100页 |
·场地工业要素遗存 | 第77-83页 |
·工业要素的保护与展示 | 第77-78页 |
·工业要素的再利用 | 第78-81页 |
·“标志”性工业要素的塑造 | 第81-83页 |
·场地结构、肌理和历史风貌 | 第83-90页 |
·对历史风貌的保护和更新 | 第83-86页 |
·结构或肌理的再利用及重构 | 第86-90页 |
·场地亲水环境的营造 | 第90-95页 |
·连续性和整体性 | 第90-91页 |
·空间和视觉的可达性 | 第91-95页 |
·场地生态环境修复 | 第95-100页 |
·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 | 第95-97页 |
·滨水堤岸生态修复 | 第97-100页 |
6. 对国内滨水区后工业景观设计的启示 | 第100-103页 |
·相关背景简介 | 第100页 |
·工业遗产地特征 | 第100-101页 |
·滨水区后工业景观的现状 | 第101-102页 |
·对国内相关景观设计的启示 | 第102-103页 |
7. 结论 | 第103-107页 |
附录 | 第107-119页 |
图片目录 | 第107-111页 |
表格目录 | 第111-112页 |
国外滨水区后工业景观案例汇总表 | 第112-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5页 |
个人简介 | 第125-126页 |
导师简介 | 第126-127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