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论文写作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6-17页 |
·论文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论文总体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9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2章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系的现状分析与国际经验借鉴 | 第20-28页 |
·国防科技工业的概念 | 第20-22页 |
·国防科技工业的含义 | 第20页 |
·国防科技工业的特点 | 第20-22页 |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系的现状分析 | 第22-24页 |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关系的发展 | 第22-23页 |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系的现状 | 第23页 |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系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24-27页 |
·典型国家的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系 | 第24-25页 |
·各国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 第25-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我国"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系构建与分析 | 第28-38页 |
·我国"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系的内涵及特征 | 第28-29页 |
·我国"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系的内涵 | 第28页 |
·我国"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系的特征 | 第28-29页 |
·我国"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系构建 | 第29-34页 |
·我国"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系的"人体"构型 | 第29-30页 |
·目标管理子系统 | 第30-31页 |
·组织结构管理子系统 | 第31-33页 |
·政策法规管理子系统 | 第33-34页 |
·运行管理子系统 | 第34页 |
·我国"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系分析 | 第34-37页 |
·管理体系各子系统的联系 | 第34-35页 |
·管理体系各子系统的作用机制 | 第35-36页 |
·管理体系与我国"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的契合关系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我国"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系绩效评价 | 第38-53页 |
·我国"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系绩效评价的目的 | 第38页 |
·管理体系绩效评价的内涵界定 | 第38页 |
·管理体系绩效评价的目的 | 第38页 |
·我国"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系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 | 第38-41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38-39页 |
·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39-41页 |
·我国"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系绩效评价的灰色评价模型 | 第41-46页 |
·确定评价指标集 | 第42页 |
·计算指标权重 | 第42-44页 |
·确定评价样本矩阵 | 第44页 |
·确定评估灰类及评价矩阵 | 第44-45页 |
·计算综合评价矩阵及评价结果 | 第45-46页 |
·实证研究 | 第46-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我国"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系建设的对策 | 第53-59页 |
·目标的制定与落实 | 第53-54页 |
·制定科学的目标体系 | 第53页 |
·建立寓军于民管理的目标监督体系 | 第53-54页 |
·组织结构的优化 | 第54-55页 |
·把握"政、军、民"三者关系的定位 | 第54页 |
·组建虚拟组织推动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 | 第54-55页 |
·建立和发挥中介协调机构的作用 | 第55页 |
·寓军于民的政策法规的规范健全 | 第55-56页 |
·修订军品市场准入政策 | 第55-56页 |
·严格制定"三证"获取相关规定 | 第56页 |
·运行子系统的调节 | 第56-58页 |
·保证军品供需信息竞争的公平性 | 第56页 |
·优化国防资源的军民配置 | 第56-57页 |
·积极扶持民用企业参与国防建设 | 第57页 |
·加强军民两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 第57页 |
·发展和采用通用标准有效消除军民之间的壁垒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