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12-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2 矿业废弃地概述与相关理论 | 第14-27页 |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4-20页 |
·废弃地的概念及分类 | 第14-16页 |
·生态恢复的基本概念 | 第16-17页 |
·景观 | 第17-19页 |
·土地复垦 | 第19页 |
·煤矿废弃地的景观设计价值 | 第19-20页 |
·煤矿废弃地的景观特征 | 第20-23页 |
·煤矿废弃地的类型 | 第20页 |
·煤矿废弃地的人文景观特征 | 第20-21页 |
·煤矿废弃地的自然景观特征 | 第21-22页 |
·煤矿废弃地的文化景观特征 | 第22-23页 |
·煤矿废弃地的景观设计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恢复生态学理论 | 第23页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3-24页 |
·园林美学理论 | 第24页 |
·生态演替理论 | 第24-25页 |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理论 | 第25页 |
·旅游发展规划设计理论 | 第25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国内外矿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相关案例剖析 | 第27-3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27-29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7-28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8-29页 |
·案例剖析 | 第29-35页 |
·西雅图煤气厂公园 | 第29-30页 |
·德国盖尔森基兴市诺尔顿公园 | 第30-32页 |
·唐山南湖生态公园 | 第32-33页 |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 | 第33-34页 |
·徐州市潘安煤矿塌陷区农田景观 | 第34-35页 |
·借鉴与反思 | 第35-37页 |
·对矿业废弃地改造态度的转变 | 第36页 |
·对矿业废弃地改造模式的归纳 | 第36-37页 |
·对矿业废弃地的改造理念旳转变 | 第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山西省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调查分析 | 第38-66页 |
·山西省煤矿废弃地景观调研 | 第38-42页 |
·调查区域概况 | 第38-40页 |
·调查目的 | 第40页 |
·调查对象 | 第40-41页 |
·调查手法 | 第41页 |
·山西省煤矿废弃地改造方式概况 | 第41-42页 |
·公园型的煤矿废弃地 | 第42-51页 |
·大同市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 | 第42-48页 |
·晋城市新植物园 | 第48-51页 |
·生态恢复型的煤矿废弃地 | 第51-59页 |
·以林地恢复为主旳植物景观 | 第52-55页 |
·以农业复垦为主的农业景观 | 第55-59页 |
·生产型的煤矿废弃地 | 第59-61页 |
·林业,生态农业生产用地 | 第59-61页 |
·未进行改造利用的煤矿废弃地的现状及分类 | 第61-62页 |
·山西省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改造经验及问题 | 第62-65页 |
·山西省目前煤矿废弃地生态景观设计改造经验 | 第62-63页 |
·山西省目前煤矿废弃地生态景观改造的问题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5 山西省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策略与方法 | 第66-87页 |
·山西省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策略 | 第66-77页 |
·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新价值观的树立 | 第66-68页 |
·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实现的途径 | 第68-72页 |
·煤矿废弃地景观改造的保证 | 第72-75页 |
·煤矿废弃地景观持续运行保障 | 第75-77页 |
·山西省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方法 | 第77-85页 |
·煤矿废弃地建构筑物设施的处理 | 第77-79页 |
·煤矿生产后的地表痕迹的处理 | 第79页 |
·煤矿废弃地污染地表处理 | 第79-80页 |
·废弃地破碎的地形的改造和利用 | 第80-81页 |
·煤矿废弃地特色人文景观营造 | 第81页 |
·植物景观设计 | 第81-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结论 | 第87-88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附录 | 第93-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