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8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8-20页 |
| ·玉米的遗传改良 | 第8-10页 |
| ·QTL 的克隆策略 | 第10-12页 |
| ·图位克隆 | 第10页 |
| ·关联分析 | 第10-11页 |
| ·功能克隆 | 第11页 |
| ·基因标签法 | 第11-12页 |
| ·候选基因法 | 第12页 |
| ·功能基因组学 | 第12页 |
| ·玉米产量相关 QTL 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 ·穗部性状 QTL | 第12-13页 |
| ·株型性状 QTL | 第13-14页 |
| ·精细定位与克隆 | 第14-15页 |
| ·育种进展 | 第15-19页 |
| ·传统育种 | 第15-16页 |
| ·分子育种 | 第16-19页 |
| ·转基因技术 | 第16页 |
| ·分子标记技术 | 第16-19页 |
| ·分子标记的发展 | 第16-18页 |
|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18页 |
| ·分子设计育种与 GWAS | 第18-19页 |
|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2 引言 | 第20-21页 |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1-27页 |
| ·目标 QTL 及基础材料 | 第21页 |
| ·近等基因系群体构建 | 第21-22页 |
| ·近等基因系的种植及表型调查 | 第22页 |
| ·叶片 DNA 的提取方法 | 第22-23页 |
| ·基因型的检测 | 第23-25页 |
| ·PCR 扩增 | 第23-24页 |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 第24-25页 |
| ·相关试剂的配置 | 第25页 |
|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第25页 |
| ·基因型的检测 | 第25-26页 |
| ·背景恢复率的计算 | 第26-27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7-36页 |
| ·穗长 QTL qEL4 的验证 | 第27-30页 |
| ·穗长近等基因系的构建 | 第27页 |
| ·背景恢复率 | 第27-28页 |
| ·穗长 QTL qEL4 的效应验证 | 第28-30页 |
| ·穗位高 QTL qEH1 的定位 | 第30-36页 |
| ·穗位高近等基因系的构建 | 第30-31页 |
| ·背景恢复率 | 第31-32页 |
| ·穗位高 QTL qEH1 的效应验证 | 第32-34页 |
| ·穗位高 QTL qEH1 的定位 | 第34-36页 |
| 5 结论与讨论 | 第36-38页 |
| ·近等基因系的构建 | 第36页 |
| ·玉米穗长 QTL qEL4 和穗位高 QTL qEH1 | 第36-37页 |
| ·qEL4 和 qEH1 的深入研究与利用 | 第37-38页 |
| 英文摘要 | 第38-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