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极端降水相关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极端降水事件定义 | 第12-13页 |
·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 | 第13-14页 |
·极端降水形成机制 | 第14-17页 |
·中尺度系统 | 第14-15页 |
·大尺度影响因子 | 第15-1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第20-25页 |
·资料说明 | 第20页 |
·方法介绍 | 第20-22页 |
·资料均一性检验 | 第20页 |
·线性倾向估计 | 第20-21页 |
·相关分析 | 第21-22页 |
·差值t检验 | 第22页 |
·物理量计算 | 第22-25页 |
·区域降水计算及极端日降水事件定义 | 第22-23页 |
·整层水汽通量计算 | 第23-24页 |
·视热源与视水汽汇计算 | 第24页 |
·波扰能量通量计算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华中地区夏季区域性极端日降水事件变化特征及环流异常 | 第25-34页 |
·华中地区降水总体特征 | 第25-27页 |
·华中地区全年及夏季降水空间分布特征 | 第25-26页 |
·夏季单日最大降水 | 第26页 |
·华中地区全年及夏季降水时间变化趋势 | 第26-27页 |
·极端日降水事件的降水特征 | 第27-28页 |
·年代际变化及旬变化 | 第27页 |
·空间分布特征 | 第27-28页 |
·极端日降水事件的环流异常 | 第28-33页 |
·环流 | 第29-30页 |
·整层水汽通量及其散度场 | 第30-31页 |
·波作用量 | 第31页 |
·加热场 | 第31-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华中地区夏季区域性极端日降水事件与非极端事件的比较 | 第34-47页 |
·各等级降水事件定义 | 第34-35页 |
·降水特征对比 | 第35-38页 |
·年代际变化及旬变化 | 第35-36页 |
·降水空间分布及贡献率 | 第36-38页 |
·环流特征对比 | 第38-45页 |
·位势高度场 | 第38-40页 |
·风场 | 第40-41页 |
·整层水汽通量及其散度场 | 第41-42页 |
·波作用量 | 第42-43页 |
·加热场 | 第43-45页 |
·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高原东北侧大气动力过程对华中地区夏季区域性极端日降水事件的影响 | 第47-59页 |
·降水事件天数定义及其降水特征 | 第47-48页 |
·环流特征 | 第48-53页 |
·温度场及位势高度场 | 第48-50页 |
·水平风场 | 第50-52页 |
·垂直环流 | 第52-53页 |
·扰动能量的传播与非绝热加热作用 | 第53-57页 |
·波作用量通量 | 第53-55页 |
·加热场 | 第55-57页 |
·小结 | 第57-59页 |
第六章 华中地区夏季极端日降水事件频次与强度的分布及其线性趋势 | 第59-71页 |
·极端日降水事件定义 | 第59页 |
·夏季极端日降水事件总体特征 | 第59-63页 |
·夏季降水总体特征 | 第59-61页 |
·夏季极端日降水事件的总频次及降水量的线性趋势 | 第61页 |
·夏季极端日降水事件的逐年变化 | 第61-63页 |
·夏季逐月极端日降水事件特征 | 第63-67页 |
·夏季逐月极端日降水事件频次特征 | 第63页 |
·夏季逐月极端日降水事件降水量特征 | 第63-64页 |
·夏季逐月极端日降水事件雨强特征 | 第64页 |
·夏季逐月极端日降水事件频次及降水量的线性趋势 | 第64-66页 |
·夏季逐月极端日降水事件的逐年变化 | 第66-67页 |
·小结 | 第67-7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4页 |
·结论与创新点 | 第71-73页 |
·讨论与展望 | 第73-74页 |
附录 | 第74-84页 |
附录一 | 第74-78页 |
附录二 | 第78-79页 |
附录三 | 第79-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