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绪论 | 第7-12页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与研究内容 | 第7-8页 |
一. 问题的缘起 | 第7-8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8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8-9页 |
一. 国外相关研究 | 第8-9页 |
二. 国内相关研究 | 第9页 |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0-12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电影对建筑的想象与表达 | 第12-26页 |
第一节 电影与建筑的关系 | 第13-20页 |
一. 电影中的建筑语言 | 第15-16页 |
二. 建筑中的电影语言 | 第16-17页 |
三. 与电影有关的建筑实践 | 第17-20页 |
第二节 电影中的建筑 | 第20-23页 |
一. 镜头下的真实建筑 | 第21-22页 |
二. 制片厂中的虚构建筑 | 第22页 |
三. 向电影中的建筑学习 | 第22-23页 |
第三节 三部关于建筑的电影——《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后窗》、《盗梦空间》 | 第23-25页 |
一. 故事背景与环境设定 | 第23页 |
二. 剧情、人物与场景分析 | 第23-25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电影中建筑的形式表现 | 第26-45页 |
第一节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中抽象的表现形式 | 第26-35页 |
一. 多元意义的线条构建 | 第27-30页 |
二. 富有情节的光影表现 | 第30-32页 |
三. 形态与主题的缝合 | 第32-35页 |
第二节 《后窗》中“现实”的表现形式 | 第35-40页 |
一. 形式与功能的结合 | 第36-37页 |
二. 视觉元素的类似和重复 | 第37-39页 |
三. 扁平化的组织方式 | 第39-40页 |
第三节 《盗梦空间》中想象的表现形式 | 第40-43页 |
一. 超现实主义的倾向 | 第40-42页 |
二. 内心世界的拼贴 | 第42-43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电影中建筑的空间呈现 | 第45-64页 |
第一节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中的“表现性空间” | 第46-50页 |
一. 空间透视法则的打破 | 第46-48页 |
二. 明暗关系的夸张 | 第48页 |
三. 空间的情绪化 | 第48-50页 |
第二节 《后窗》中的“叙事性空间” | 第50-56页 |
一. “情境式”空间的实现 | 第51-54页 |
二. “偷窥”空间的建立 | 第54页 |
三. 心理空间的塑造 | 第54-56页 |
第三节 《盗梦空间》中的“创造性空间” | 第56-63页 |
一. 空间的分裂 | 第56-59页 |
二. 空间的颠倒错位 | 第59-61页 |
三. 空间的交叠并置 | 第61-63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电影中建筑的动态布局 | 第64-76页 |
第一节 《卡里加利博士小屋》中的动态布局 | 第65-67页 |
一. 形状所引发的动态性 | 第65-67页 |
二. 场面所引发的动态性 | 第67页 |
第二节 《后窗》中的动态布局 | 第67-71页 |
一. 景框的设置 | 第68-70页 |
二. 路径的安排 | 第70-71页 |
第三节 《盗梦空间》中的动态布局 | 第71-75页 |
一. 事件的展开 | 第71-73页 |
二. 装置的应用 | 第73-75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电影逻辑下的建筑设计转化实验 | 第76-87页 |
第一节 推论所得之概念 | 第76页 |
第二节 实验的策略与成果 | 第76-86页 |
一. 实验概述 | 第76页 |
二. 基地的描述 | 第76-77页 |
三. 建筑主题的拟定 | 第77-78页 |
四. 设计的生成 | 第78-86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结论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