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透皮肽TD-1作用机理研究及细胞自噬相关初步研究

第一部分 透皮肽TD-1作用机理的研究第1-69页
 摘要第11-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3-31页
   ·透皮给药的概述第13-21页
     ·皮肤的功能与结构第13-14页
     ·透皮给药的定义与优势第14-15页
     ·透皮给药的影响因素第15页
     ·透皮给药的辅助方法及相应透皮机理第15-21页
       ·化学促透方式及其机理第17-18页
       ·物理促透方式及其机理第18-19页
       ·新型肽伴侣透皮给药第19-21页
   ·钠钾ATP酶(Na~+/K~+-ATPase)与钠钾ATP酶β亚基(ATP1B1)第21-24页
     ·钠钾ATP酶(Na~+/K~+-ATPase)第21-23页
       ·钠钾ATP酶所属家族第21页
       ·钠钾ATP酶的组成第21-22页
       ·钠钾ATP酶的工作原理第22-23页
     ·钠钾ATP酶β亚基第23-24页
       ·ATP1B1基因的结构第23页
       ·ATP1B1基因的功能第23-24页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技术方法第24-31页
     ·酵母双杂交技术(yeast two hybrid)第24-25页
     ·荧光蛋白融合技术、免疫荧光技术与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术第25-26页
     ·GST pull-down技术第26页
     ·免疫共沉淀技术(co-immunoprecipitation)第26-27页
     ·串联亲和纯化技术(TAP)第27-28页
     ·噬菌体展示技术第28-29页
     ·等温滴定量热技术第29页
     ·荧光能量共振转移显微成像技术(FRET)第29-31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1-45页
   ·实验材料第31-35页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第31页
     ·实验对象第31-33页
       ·质粒、菌株与文库第32页
       ·细胞与实验动物第32-33页
     ·重要试剂第33-34页
       ·分子生物学相关试剂第33页
       ·TD-1及类似肽第33页
       ·细胞培养和分离试剂第33-34页
       ·抗体及纯化试剂第34页
       ·引物、测序和试剂盒第34页
     ·常用试剂第34-35页
   ·实验方法第35-45页
     ·基本分子生物学实验第35-36页
       ·PCR 反应第35-36页
       ·小量质粒DNA抽提第36页
       ·质粒酶切连接第36页
       ·转化大肠杆菌第36页
     ·酵母双杂交实验第36-38页
       ·一步法转化酵母第37页
       ·酵母接合筛库实验第37页
       ·酵母双杂交报告基因筛选第37-38页
       ·酵母质粒DNA的抽提(质粒营救)第38页
     ·GST融合蛋白的表达和纯化第38-39页
       ·GST蛋白的诱导表达第38-39页
       ·GST融合蛋白的纯化第39页
       ·pull-down第39页
     ·酶联免疫法、免疫印迹、免疫共沉淀、免疫荧光第39-41页
       ·酶联免疫法第39-40页
       ·免疫印迹第40页
       ·免疫共沉淀第40-41页
       ·免疫荧光第41页
     ·细胞培养、细胞转染及流式细胞分析第41-42页
       ·细胞培养第41页
       ·细胞转染第41-42页
       ·细胞流式分析第42页
     ·皮肤切片相关实验第42-43页
       ·皮肤处理第42页
       ·表皮层与真皮层的分离第42-43页
       ·冰冻切片第43页
     ·噬菌体体外透皮实验第43-44页
       ·Ecoli ER2738宿主菌的活化培养第43页
       ·噬菌体扩增第43-44页
       ·噬菌体滴度测定第44页
       ·噬菌体体内透皮实验第44页
       ·噬菌体体外透皮实验第44页
     ·ATP酶的活性测试第44-45页
 第3章 实验过程与结果第45-62页
   ·酵母双杂交实验筛选TD-1相互作用的蛋白第45-50页
     ·诱饵质粒构建和诱饵在酵母中的活性检测第45-47页
     ·文库质量分析及文库筛选第47-49页
     ·回转验证第49-50页
     ·筛库结果分析第50页
   ·TD-1与ATP1B1在HeLa细胞中的定位第50-52页
   ·蛋白ATP1B1与TD-1的特异性直接结合第52-55页
     ·ATP1B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纯化第52页
     ·外源表达GST-ATP1B1融合蛋白能与透皮肽TD-1直接结合第52-53页
     ·TD-1与ATP1B1胞外区C端的体外结合第53-54页
     ·TD-1与ATP1B1c的结合具有浓度效应第54页
     ·TD-1与ATP1B1c的结合具有序列特异性第54-55页
   ·co-IP实验证实TD-1与内源性ATP1B1蛋白发生相互作用结合第55-56页
   ·透皮肽TD-1对钠钾ATP酶β亚基(ATP1B1)的多方面影响第56-59页
     ·透皮肽TD-1对不同细胞中ATP1B1表达水平的影响第56-57页
     ·透皮肽TD-1对于ATP1B1在皮肤角质形成细胞中定位的影响第57页
     ·TD-1对皮肤切片中ATP1B1的影响第57-58页
     ·TD-1对钠钾ATP酶全酶活性的影响第58-59页
   ·TD-1对细胞Dox抗性的影响第59页
   ·能量对PH-1噬菌体自身体外透皮的影响第59-60页
   ·TD-1与皮肤细胞的特异结合第60-62页
 第4章 讨论与分析第62-69页
   ·酵母双杂交筛库的实验分析第62-63页
   ·TD-1与ATP1B1的结合实验的讨论第63-64页
   ·TD-1与ATP1B1这对互作蛋白的相互影响第64-65页
   ·TD-1与ATPlB1这对互作蛋白在透皮中的可能作用第65-68页
   ·小结第68-69页
第二部分 细胞自噬相关的初步研究第69-103页
 摘要第69-70页
 ABSTRACT第70-71页
 第5章 文献综述第71-84页
   ·细胞自噬第71-77页
     ·细胞自噬的发现与定义第71页
     ·细胞自噬的分类第71-72页
     ·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第72-74页
       ·细胞自噬的上游调节第72-74页
       ·细胞自噬发生过程第74页
     ·细胞自噬的检测方法第74-75页
     ·细胞自噬的生物学功能第75-76页
       ·细胞自噬与肿瘤发生第75页
       ·细胞自噬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第75页
       ·细胞自噬与病原体感染及免疫系统应答第75-76页
       ·细胞自噬与细胞的分化和衰老第76页
     ·自噬研究的先行者第76-77页
   ·细胞自噬的相关基因第77-80页
     ·Atg5(Apg5)第78-79页
     ·BECN1(Atg6)第79页
     ·DRAM第79-80页
   ·引发自噬的纳米材料第80-82页
     ·稀土金属氧化物第80-81页
     ·量子点((quantum dot)第81页
     ·富勒烯(C60)及衍生物第81-82页
     ·树状大分子(PAMAM)第82页
     ·阳离子脂质体第82页
   ·引起自噬的小分子第82-83页
     ·雷帕霉素(Rapamycin)第83页
     ·海藻糖第83页
     ·锂盐第83页
   ·PDMAEMA材料第83-84页
 第6章 材料与方法第84-91页
   ·实验材料第84-85页
     ·质粒、菌株、文库与细胞第84页
     ·主要试剂第84-85页
   ·实验方法第85-91页
     ·基本分子生物学实验第85-86页
       ·PCR反应第85页
       ·小量质粒DNA抽提第85-86页
       ·质粒酶切连接第86页
       ·转化大肠杆菌第86页
     ·酵母双杂交实验第86-88页
       ·一步法转化酵母第86页
       ·酵母接合筛库实验第86-87页
       ·酵母双杂交报告基因筛选第87页
       ·酵母质粒DNA的抽提(质粒营救)第87-88页
     ·细胞培养、细胞转染、细胞毒性分析、免疫印迹第88-89页
       ·细胞培养第88页
       ·细胞转染第88页
       ·细胞毒性分析(MTT实验)第88-89页
       ·免疫印迹第89页
     ·PEO-PDMAEMA-(MAH-β-CD)合成实验第89-91页
       ·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的合成第89-90页
       ·PEO大分子RAFT试剂(PEO-RAFT)的合成第90页
       ·PEO-PDMAEMA的合成第90页
       ·MAH-β-CD的合成第90页
       ·PEO-PDMAEMA-(MAH-β-CD)共聚物的合成第90-91页
 第7章 结果与讨论1—自噬蛋白Atg5、Becn1、DRAM的相互作用蛋白第91-98页
   ·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寻找新的与Atg5、Becn1、DRAM相互作用的蛋白第91-94页
     ·诱饵质粒的构建、酵母转化和诱饵毒性、自激活检测第91-92页
     ·文库质量分析及文库筛选第92-94页
     ·筛库结果分析第94页
   ·细胞共定位研究DRAM及与之相互作用的蛋白第94-97页
     ·DRAM和LC3在HeLa细胞中的共定位第95页
     ·DRAM和Rab基因家族在HeLa细胞中的共定位第95-96页
     ·DRAM和Rab基因家族在MEF-WT和MEF-KO细胞中的共定位第96-97页
   ·小结第97-98页
 第8章 结果与讨论2—PDMAEMA材料引起细胞自噬第98-103页
   ·PDMAEMA材料的合成与表征第98-99页
   ·PDMAEMA材料的毒性第99-101页
     ·PEO-PDMAEMA材料的毒性第99-100页
     ·PEO-PDMAEMA-CD材料的毒性第100-101页
   ·PDMAEMA材料与细胞自噬第101-102页
   ·PDMAEMA材料与细胞转染第102页
   ·小结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9页
附录1 常用缩略词第109-111页
附录2 酵母双杂交实验流程图第111-112页
附录3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2-113页
附录4 参加的学术会议第113-114页
致谢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ERP实施项目的知识转移能力评估
下一篇:吲哚类生物碱(+)-Decursivine全合成和一些多氮化合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