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新移民华文文学中的双重他者形象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绪论 | 第12-28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第12-17页 |
一、澳大利亚新移民华文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2-14页 |
二、澳大利亚新移民华文文学兴起的现实原因 | 第14-15页 |
三、澳大利亚新移民华文文学发展的阶段成果 | 第15-17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 | 第17-20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回顾与梳理 | 第20-25页 |
第四节 研究困难与论文框架 | 第25-28页 |
一、研究困难 | 第25-26页 |
二、研究框架 | 第26-28页 |
第一章 作为他者的澳大利亚形象 | 第28-54页 |
第一节 地理空间 | 第29-37页 |
一、地理景观系统 | 第30-32页 |
二、诗意的栖居之所 | 第32-34页 |
三、空间的断裂与精神乌托邦 | 第34-37页 |
第二节 风土人情 | 第37-45页 |
一、淡泊心境 | 第37-39页 |
二、伙伴情谊 | 第39-42页 |
三、珍爱动物 | 第42-43页 |
四、建构淳朴民风之动因 | 第43-45页 |
第三节 文化政策 | 第45-54页 |
一、多元文化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45-46页 |
二、多元文化主义的文学想象 | 第46-49页 |
三、多元文化主义的两面性 | 第49-54页 |
第二章 作为他者的中国形象 | 第54-84页 |
第一节 生活场景 | 第55-62页 |
一、"大杂居、小聚居"式的生活状态 | 第56-58页 |
二、稳定、亲密的人际关系 | 第58-60页 |
三、独有的族群民俗 | 第60-62页 |
第二节 文化传统 | 第62-70页 |
第三节 故土情结 | 第70-76页 |
一、身份神话的一种形式 | 第71-73页 |
二、想象故乡的三种方式 | 第73-76页 |
第四节 现代因素 | 第76-84页 |
一、现代性想象 | 第77-78页 |
二、文化失落感 | 第78-84页 |
第三章 澳大利亚与中国形象之对读 | 第84-112页 |
第一节 教育方式 | 第85-94页 |
一、澳大利亚"开放式"教育 | 第85-88页 |
二、中国"封闭式"教育 | 第88-92页 |
三、教育观念对读 | 第92-94页 |
第二节 家庭伦理 | 第94-99页 |
一、家庭伦理想象 | 第95-97页 |
二、家庭观念对读 | 第97-99页 |
第三节 社会道德 | 第99-104页 |
一、社会道德想象 | 第99-103页 |
二、道德观念对读 | 第103-104页 |
第四节 生活方式 | 第104-112页 |
一、生活方式想象 | 第105-107页 |
二、生活观念对读 | 第107-112页 |
第四章 双重他者与新移民"自我形象"的建构 | 第112-140页 |
第一节 自我的迷失与焦虑 | 第113-124页 |
一、就业的艰苦 | 第114-117页 |
二、身份的悬置 | 第117-119页 |
三、意义的迷失 | 第119-121页 |
四、融入的困境 | 第121-124页 |
第二节 自我形象的多重性 | 第124-128页 |
第三节 自我形象的建构路径 | 第128-140页 |
一、对澳大利亚文化选择性认同 | 第129-131页 |
二、反思与审视中国文化传统 | 第131-135页 |
三、文化上"第三空间"的生成 | 第135-138页 |
四、建立世界公民意识 | 第138-140页 |
结语 | 第140-142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142-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