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引言 | 第12-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2 黑龙江省农村贫困现状分析 | 第20-29页 |
·黑龙江省农村贫困现状 | 第20-22页 |
·黑龙江省农村贫困基本概况 | 第20-21页 |
·黑龙江省农村收入与消费状况 | 第21页 |
·黑龙江省贫困村发展状况 | 第21-22页 |
·黑龙江省农村贫困的特点 | 第22-26页 |
·贫困县贫困问题突出 | 第22-23页 |
·贫困分布相对集中 | 第23-24页 |
·贫困状况有所缓解 | 第24-26页 |
·黑龙江省农村贫困的成因 | 第26-29页 |
·地理位置偏远、交通发展落后 | 第26页 |
·自然环境差、资源匮乏 | 第26页 |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 第26-27页 |
·农民生产结构单一,增收渠道狭窄 | 第27页 |
·农业资本投入不足 | 第27-28页 |
·人力资本缺陷 | 第28-29页 |
3 黑龙江省农村反贫困分析 | 第29-42页 |
·黑龙江省农村反贫主要措施 | 第29-33页 |
·“整村推进”,提高反贫困效率 | 第29-30页 |
·“雨露计划”解除农村贫困根本 | 第30-31页 |
·“产业扶贫”提高贫困农民组织化程度 | 第31-32页 |
·加强反贫困资金的投入与管理 | 第32-33页 |
·黑龙江省农村反贫实践与成果 | 第33-38页 |
·黑龙江省农村反贫困实践 | 第33-35页 |
·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 年) | 第33页 |
·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 年) | 第33-34页 |
·“八七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年) | 第34页 |
·巩固温饱成果夯实发展阶段(2001-2010 年) | 第34-35页 |
·黑龙江省农村反贫困成果分析 | 第35-38页 |
·黑龙江农村反贫困存在问题分析 | 第38-42页 |
·农村贫困监测体制薄弱 | 第38-39页 |
·反贫困主体单一 | 第39-40页 |
·“产业扶贫”带动力不足 | 第40页 |
·农民返贫现象突出 | 第40-42页 |
4 黑龙江省农村反贫困对策建议 | 第42-53页 |
·重视农村贫困监测统计工作,保证数据真实性与时效性 | 第42-44页 |
·重视农村贫困监测统计工作 | 第42页 |
·增加农村贫困监测统计工作的投入 | 第42-43页 |
·科学运用监测统计方法 | 第43-44页 |
·扶贫主体多样化,提高反贫困效率 | 第44-47页 |
·多主体共同参与反贫困工作 | 第44页 |
·转变政府在反贫困工作中的职能 | 第44-45页 |
·重视NGO 在反贫困中的作用 | 第45-46页 |
·鼓励农民加入“参与式扶贫”活动 | 第46-47页 |
·加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实现“产业扶贫”目标 | 第47-49页 |
·为企业创造优越市场条件 | 第47页 |
·加强龙头企业建设 | 第47-48页 |
·形成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产业 | 第48页 |
·协调企业与农业户之间利益分配 | 第48-49页 |
·多样反贫困模式相结合,避免脱贫农民返贫 | 第49-53页 |
·推进农业科技扶贫 | 第49-50页 |
·开展农村“旅游扶贫”模式 | 第50-51页 |
·继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第51页 |
·加强农业抢险避灾能力 | 第51-52页 |
·完善农村保险体系 | 第52-53页 |
5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