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详细摘要 | 第8-11页 |
Detailed Abstract | 第11-18页 |
1 引言 | 第18-28页 |
·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煤层气储层数值模拟的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国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国内近代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存在问题 | 第23-24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论文完成的工作及创新点 | 第25-28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25-26页 |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26-27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7-28页 |
2 排采过程中储层物性变化影响因素 | 第28-48页 |
·煤层气储层特征、赋存及产气机理 | 第28-37页 |
·煤储层孔隙结构模型 | 第28-29页 |
·煤层气赋存状态 | 第29-31页 |
·煤层气产出的先决条件及控制因素 | 第31-33页 |
·煤层气产出机理 | 第33-37页 |
·排采过程中压力传递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 | 第37-42页 |
·垂直井压力传递的影响因素 | 第37-39页 |
·不同渗透率条件下压力传递变化规律 | 第39-42页 |
·垂直井排采过程中吸附解吸影响因素 | 第42-46页 |
·煤储层吸附性能影响因素 | 第42-45页 |
·排采过程中吸附解吸影响因素 | 第45-46页 |
·排采过程中渗透率变化影响因素 | 第46-48页 |
3 排采过程中储层物性变化模型的建立 | 第48-75页 |
·垂直井压力传递变化模型 | 第48-51页 |
·垂直井排采阶段的重新划分 | 第48-49页 |
·储层改造后渗透率与原始渗透率差别不大时压降动态变化模型 | 第49-50页 |
·储层改造后渗透率与原始渗透率差别较大时压降动态变化模型 | 第50-51页 |
·排采过程中吸附解吸动态变化模型 | 第51-57页 |
·煤储层吸附量的静态表征 | 第51-56页 |
·储层改造后渗透率与原始渗透率差别不大时吸附量变化模型 | 第56-57页 |
·储层改造后渗透率与原始渗透率差别较大时吸附量变化模型 | 第57页 |
·排采过程中渗透率变化模型的建立 | 第57-75页 |
·煤原始储层渗透率的静态表征 | 第58页 |
·水力压裂后煤储层渗透率的静态表征 | 第58-64页 |
·不同排采阶段划分标识 | 第64-66页 |
·无越流补给不同排采阶段渗透率变化模型 | 第66-72页 |
·有越流补给不同排采阶段渗透率变化模型 | 第72-75页 |
4 煤层气井产能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75-83页 |
·煤层气地质模型 | 第75页 |
·产水量预测模型 | 第75-79页 |
·历史拟合法产水量预测数学模型 | 第75页 |
·理论模型法产水量预测数学模型 | 第75-79页 |
·产气量预测模型 | 第79-83页 |
·储层改造后渗透率与原始渗透率差别不大时产气量预测模型 | 第79-81页 |
·储层改造后渗透率与原始渗透率差别较大时产气量预测模型 | 第81-83页 |
5 煤层气产能评价系统设计 | 第83-109页 |
·系统技术方案 | 第83-88页 |
·开发平台及开发工具 | 第83-84页 |
·NET技术 | 第84-87页 |
·SQL Server 2000 | 第87-88页 |
·系统总体架构 | 第88-89页 |
·数据库详细设计 | 第89-90页 |
·功能模块设计 | 第90-106页 |
·系统管理 | 第93-96页 |
·个性工具 | 第96-99页 |
·产水量预测子系统 | 第99-103页 |
·产气量预测子系统 | 第103-105页 |
·储层参数管理子系统 | 第105-106页 |
·系统安全性设置 | 第106-109页 |
·网络安全设计 | 第106页 |
·数据库安全设计 | 第106-107页 |
·应用安全设计 | 第107-109页 |
6 潘庄区块产能评价实例 | 第109-120页 |
·煤储层地质特征 | 第109-110页 |
·煤储层地质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 | 第109页 |
·地下水动力条件 | 第109-110页 |
·产水量数值模拟 | 第110-117页 |
·历史拟合法产水量模拟 | 第110-114页 |
·理论预测法产水量模拟 | 第114-117页 |
·产气量数值模拟 | 第117-120页 |
7 结论 | 第120-123页 |
·结论 | 第120-122页 |
·展望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作者简介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