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纳米容器制备技术 | 第11-13页 |
·聚电解质层层自组装 | 第11-12页 |
·两嵌段共聚物自组装 | 第12页 |
·种子沉淀聚合 | 第12-13页 |
·分子机器 | 第13-14页 |
·轮烷 | 第13-14页 |
·准轮烷 | 第14页 |
·索烃 | 第14页 |
·刺激响应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容器 | 第14-19页 |
·pH响应 | 第14-15页 |
·温度响应 | 第15-16页 |
·光响应 | 第16-17页 |
·氧化还原响应 | 第17-18页 |
·其他响应类型 | 第18-19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2 智能纳米容器对药物酸/碱双刺激——响应释放性能的研究 | 第21-36页 |
·概述 | 第21页 |
·实验试剂和表征手段 | 第21-23页 |
·实验试剂 | 第21-22页 |
·表征手段 | 第22-23页 |
·实验路线 | 第23-24页 |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 第24-25页 |
·实验步骤 | 第24页 |
·PS和HMSs的电镜分析 | 第24-25页 |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的表面功能化及表征 | 第25-29页 |
·实验步骤 | 第25页 |
·HMSs表面功能化过程~(13)C SS NMR和~(29)Si SS NMR分析 | 第25-26页 |
·HMSs表面功能化过程小角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6-27页 |
·HMSs表面功能化过程N_2吸附-脱附分析 | 第27页 |
·HMSs表面功能化过程Zeta(ζ)电位分析 | 第27-28页 |
·HMSs表面功能化过程元素分析 | 第28页 |
·HMSs表面功能化过程热重分析 | 第28页 |
·HMSs表面功能化过程红外光谱分析 | 第28-29页 |
·表面功能化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的吉西他滨封装及可控释放研究 | 第29-34页 |
·实验步骤 | 第29-30页 |
·吉西他滨(Gem)封装表征 | 第30-31页 |
·吉西他滨(Gem)可控释放研究 | 第3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3 智能纳米容器对缓蚀剂酸/碱双刺激——响应释放性能的研究 | 第36-57页 |
·概述 | 第36页 |
·实验试剂和表征手段 | 第36-38页 |
·实验试剂 | 第36-37页 |
·表征手段 | 第37-38页 |
·实验路线 | 第38页 |
·二茂铁二甲酸单取代己二胺反应(Fc-NH_2)的合成和表征 | 第38-43页 |
·实验步骤 | 第38-39页 |
·核磁NMR表征分析 | 第39-42页 |
·质谱表征分析 | 第42-43页 |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和表征 | 第43-44页 |
·实验步骤 | 第43页 |
·HMSs透射电镜分析 | 第43-44页 |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的表面功能化与表征 | 第44-47页 |
·实验步骤 | 第44页 |
·HMSs表面功能化过程小角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4-45页 |
·HMSs表面功能化过程N_2吸附-脱附分析 | 第45-46页 |
·HMSs表面功能化过程Zeta(ζ)电位分析 | 第46页 |
·HMSs表面功能化过程元素分析 | 第46页 |
·HMSs表面功能化过程热重分析 | 第46-47页 |
·表面功能化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的苯骈三氮唑封装及可控释放研究 | 第47-51页 |
·实验步骤 | 第47页 |
·苯骈三氮唑(BTA)封装表征 | 第47-48页 |
·苯骈三氮唑(BTA)可控释放研究 | 第48-51页 |
·表面功能化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的咖啡因封装及可控释放研究 | 第51-56页 |
·实验步骤 | 第51-52页 |
·咖啡因(Caf)封装表征 | 第52-53页 |
·咖啡因(Caf)可控释放研究 | 第53-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4 结论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附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