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3页 |
·生物炭的概念与研究概况 | 第17-23页 |
·生物炭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18-19页 |
·生物炭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第19-21页 |
·生物炭对水稻苗期耐冷性的影响 | 第21-23页 |
·生物炭的陈化 | 第23-31页 |
·生物炭的破碎 | 第23-24页 |
·生物炭的孔隙结构 | 第24-27页 |
·生物炭的元素分布 | 第27-31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1-32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32-33页 |
第二章 生物炭的基础理化性质分析 | 第33-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6页 |
·供试材料与设计 | 第33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3-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生物炭微观结构观察 | 第36-38页 |
·生物炭元素含量分析 | 第38-39页 |
·生物炭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和平均孔径分析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陈化处理对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41-6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5页 |
·供试材料 | 第41-42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42-44页 |
·数据分析 | 第44-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62页 |
·冻融循环处理对生物炭表面结构的影响 | 第45-51页 |
·冻融循环对生物炭元素组成的影响 | 第51-52页 |
·冻融循环处理对生物炭氧化程度的影响 | 第52-53页 |
·冻融循环处理对生物炭碱性的影响 | 第53-57页 |
·干湿交替处理对生物炭表面结构的影响 | 第57-59页 |
·干湿交替处理对生物炭元素组成的影响 | 第59-61页 |
·干湿交替处理对生物炭pH值的影响 | 第61页 |
·干湿交替处理对生物炭吸附能力的影响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5页 |
第四章 生物炭施入对土壤性质影响 | 第65-8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5-67页 |
·供试材料与设计 | 第65-67页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6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7-80页 |
·冻融循环和淋溶对生物炭运移的影响 | 第67-68页 |
·冻融循环和淋溶对不同处理pH值的影响 | 第68-69页 |
·冻融循环和淋溶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69-78页 |
·冻融循环和淋溶对土壤养分淋失的影响 | 第78-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水稻耐冷性的生理基础 | 第81-8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1-83页 |
·供试材料 | 第81页 |
·实验方法 | 第81-8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3-87页 |
·低温胁迫对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83-85页 |
·低温胁迫对水稻苗期生物膜透性的影响 | 第85页 |
·低温胁迫对膜质过氧化的影响 | 第85-86页 |
·低温胁迫对水稻苗期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86-87页 |
·低温胁迫对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六章 生长调剂对水稻耐冷性的影响 | 第89-9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9-90页 |
·供试材料 | 第89-90页 |
·测定指标和方法 | 第9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0-93页 |
·外源激素对幼苗类胡萝卜素与总叶绿素比值的影响 | 第90-91页 |
·外源激素对水稻幼苗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91页 |
·外源激素对水稻幼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91-92页 |
·外源激素对水稻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92-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七章 生物炭对水稻苗期耐冷性的影响 | 第95-107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95-96页 |
·试验材料与设计 | 第95页 |
·取样方法 | 第95页 |
·测定方法 | 第95-9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6-104页 |
·低温对不同生物炭陈化周期下水稻苗期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96-98页 |
·低温对不同生物炭陈化周期下水稻生物膜透性的影响 | 第98-99页 |
·低温对不同生物炭陈化周期下水稻保护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99-100页 |
·低温对不同生物炭陈化周期下水稻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苗期生长前后土壤元素含量的变化 | 第101-102页 |
·不同生物炭陈化周期对水稻幼苗GAs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陈化生物炭对低温下水稻幼苗GAs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 | 第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7页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07-111页 |
·结论 | 第107-108页 |
·讨论 | 第108-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论文图表统计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