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41页 |
·RHD3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RHD3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RHD3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 第14-15页 |
·RHD3的功能 | 第15-18页 |
·展望 | 第18页 |
·花青素的合成与调控 | 第18-23页 |
·花青素的合成 | 第19-20页 |
·花青素的调控因素 | 第20-23页 |
·植物中的Ca | 第23-29页 |
·细胞质膜上Ca~(2+)的运输 | 第23-26页 |
·感知细胞质内Ca信号的蛋白 | 第26-28页 |
·Ca信号生理学功能 | 第28-29页 |
·展望 | 第29页 |
·全球性土壤缺Ca现象研究现状 | 第29-34页 |
·酸雨是导致土壤及植物体缺Ca的主要原因 | 第29-31页 |
·Al~(3+)运动加剧导致植物生理性缺Ca | 第31-32页 |
·人类生产活动影响Ca的循环与利用 | 第32页 |
·缺Ca对植物的影响 | 第32-34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1页 |
第二章 RHD3 (ROOT HAIR DEFECTIVE3)在低氮诱导花青素积累中的作用 | 第41-84页 |
·材料 | 第41-48页 |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菌种与质粒 | 第41页 |
·主要试剂 | 第41-42页 |
·主要溶液及培养基的配制 | 第42-44页 |
·植物培养方法及条件 | 第44页 |
·引物列表 | 第44-48页 |
·方法 | 第48-62页 |
·确定单基因隐性突变体 | 第48-49页 |
·图位克隆 | 第49-50页 |
·二代测序技术(NGS)确定突变基因位点 | 第50页 |
·突变位点分析及突变基因验证 | 第50-51页 |
·RHD3基因启动子活性及编码蛋白亚细胞定位研究 | 第51-56页 |
·rhd3-10生理分析 | 第56-58页 |
·低N培养Col-0、rhd3-10后植株总N、~(15)N含量测定 | 第58页 |
·拟南芥RHD3调控乙烯介导低N诱导花青素积累过程及机理研究 | 第58-62页 |
·过量表达植物、rhd3-10互补植物表型分析 | 第6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2-79页 |
·确定单基因隐性突变体 | 第62-63页 |
·图位克隆 | 第63-64页 |
·二代测序(NGS)技术确定突变基因位点 | 第64-65页 |
·突变位点分析及突变基因验证 | 第65-68页 |
·RHD3基因启动子活性及编码蛋白亚细胞定位研究 | 第68-70页 |
·rhd3-10生理分析 | 第70-73页 |
·低N培养Col、rhd3-10后植株总N、~(15)N吸收量测定 | 第73-74页 |
·拟南芥RHD3调控乙烯介导低N诱导花青素积累过程及机理研究 | 第74-78页 |
·过量表达植物、rhd3-10补植物表型分析 | 第78-79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79-82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讨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第三章 拟南芥转录组响应低Ca引起的细胞质Ca~(2+)浓度([Ca~(2+)]_(cyt))升高分析 | 第84-107页 |
·材料 | 第84-86页 |
·实验材料 | 第84页 |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 第84-85页 |
·主要溶液及培养基配制 | 第85页 |
·引物列表 | 第85-86页 |
·实验方法 | 第86-90页 |
·拟南芥种植与生长 | 第86-87页 |
·拟南芥低Ca胁迫表达谱芯片材料制备 | 第87页 |
·拟南芥表达谱芯片数据分析 | 第87-88页 |
·药理学实验分析低Ca对[Ca~(2+)]_(cyt)影响 | 第88-90页 |
·低Ca诱导的[Ca~(2+)]_(cyt)升高现象与下游基因表达的关系 | 第90页 |
·实验结果 | 第90-101页 |
·拟南芥低Ca胁迫表达谱芯片数据分析 | 第90-96页 |
·药理学实验分析低Ca对[Ca~(2+)]_(cyt)影响 | 第96-101页 |
·[Ca~(2+)]_(cyt)升高是低Ca诱导基因表达产生的必要条件 | 第101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101-103页 |
·结论 | 第101-102页 |
·讨论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附表1 | 第107-111页 |
附表2 | 第111-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