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一、民事诉讼再审证据的基本理论 | 第13-19页 |
(一) 民事诉讼再审证据与民事诉讼再审程序运行的关系 | 第13-14页 |
(二) 民事诉讼再审证据涉及关系的认识与把握 | 第14-15页 |
1. 民事诉讼原审证据涉及关系分析 | 第14页 |
2. 民事诉讼再审证据涉及关系分析 | 第14-15页 |
(三) 民事诉讼再审证据与原审证据法律规制比较 | 第15-17页 |
1. 民事诉讼再审证据与原审证据提交法院的时间规制不同 | 第15页 |
2. 民事诉讼再审证据与原审证据提出主体的范围规制不同 | 第15-16页 |
3. 民事诉讼再审证据与原审证据对新证据的规制不同 | 第16页 |
4. 民事诉讼再审证据与原审证据对基本事实涉及的证据范围的规制不同 | 第16-17页 |
(四) 民事诉讼再审证据的构成与审核 | 第17-19页 |
1. 启动民事诉讼再审程序需要的证据 | 第17-18页 |
2. 民事再审审理与裁判需要的证据及审核 | 第18-19页 |
二、域外民事诉讼再审证据结构的比较借鉴 | 第19-24页 |
(一) 英国、美国民事诉讼再审证据结构的考察 | 第19-21页 |
(二) 德国民事诉讼再审证据结构考察 | 第21页 |
(三) 法国民事诉讼再审证据结构考察 | 第21-22页 |
(四) 日本民事再审证据结构考察 | 第22页 |
(五) 台湾地区民事诉讼再审证据结构的考察 | 第22页 |
(六) 域外民事诉讼再审证据结构的共性和借鉴 | 第22-24页 |
三、我国民事诉讼再审证据结构现状分析 | 第24-27页 |
(一) 民事诉讼再审证据结构理论研究现状 | 第24页 |
(二) 我国立法有关再审证据结构的规定与问题 | 第24-27页 |
1. “主要证据”的要件与审判人员的把握没有进一步细化与规范 | 第25页 |
2. 对法院认定“基本事实”的证据与“主要证据”之间的关系没有规定 | 第25页 |
3. 民事再审证据应达到的证明标准不明确 | 第25-26页 |
4. 因一方当事人提出新的证据引起民事再审造成对方当事人损失的补偿规定缺乏程序规范 | 第26页 |
5. 对民事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规定的“客观原因”在立法上未进行界定 | 第26-27页 |
四、民事诉讼再审证据结构的把握与应用 | 第27-33页 |
(一) 民事再审证据立法的进一步完善 | 第27-28页 |
1. 严格细化新证据的种类界定 | 第27页 |
2. 民事证明标准的多元化 | 第27-28页 |
3. 立法完善程序建设 | 第28页 |
(二) 民事诉讼再审中主要证据和案件事实的把握与应用 | 第28-29页 |
1. 对民事诉讼再审“案件事实”的把握 | 第28页 |
2. “基本事实”的证据与“主要证据"的关系把握 | 第28-29页 |
3. “主要证据”如何认定 | 第29页 |
(三) 民事诉讼再审新证据的把握与认定 | 第29-33页 |
1. 充分认识“新证据”对当事人的程序保障作用 | 第29-30页 |
2. “新证据”提出主体的过错考察与把握 | 第30-31页 |
3. “崭新性”和“确定性”相并重是把握新证据的重要因素 | 第31-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