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绪论 | 第12-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6页 |
·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 | 第12-13页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第13-14页 |
·济南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 | 第14-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实践指导意义 | 第17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21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2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 第23-27页 |
·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23页 |
·产城一体化理论 | 第23-24页 |
·城市群理论 | 第24页 |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24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25页 |
·相关概念辨析 | 第25-27页 |
·新型城镇化内涵 | 第25页 |
·小城镇概念 | 第25-26页 |
·小城镇发展模式与发展路径概念辨析 | 第26-27页 |
3 国内外小城镇发展实践 | 第27-34页 |
·国内小城镇发展实践 | 第27-31页 |
·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27-28页 |
·小城镇发展模式实践 | 第28-29页 |
·成都“两股一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践 | 第29-30页 |
·长沙农村土地流转与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实践 | 第30-31页 |
·国外小城镇发展实践经验总结 | 第31-34页 |
·美国小城镇实践经验总结 | 第31-32页 |
·英国小城镇实践经验总结 | 第32页 |
·日韩小城镇发展经验教训 | 第32-34页 |
4 济南市小城镇发展现状分析 | 第34-45页 |
·影响因素 | 第34-37页 |
·自然条件 | 第34页 |
·经济条件 | 第34-35页 |
·社会条件 | 第35-36页 |
·历史条件 | 第36-37页 |
·现状特征 | 第37-42页 |
·小城镇整体规模偏小 | 第37-38页 |
·各项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 第38-40页 |
·镇级地方财政收入偏低 | 第40页 |
·缺乏产业支撑 | 第40-42页 |
·存在问题 | 第42-45页 |
·集聚能力弱,发展动力不足 | 第42页 |
·传统体制机制制约明显 | 第42-44页 |
·缺乏科学的规划与管理 | 第44页 |
·事权与财权不匹配 | 第44-45页 |
5 济南市小城镇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45-70页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济南市小城镇发展的战略选择 | 第45-47页 |
·差别化发展战略 | 第45页 |
·组团式发展战略 | 第45-46页 |
·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战略 | 第46页 |
·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46页 |
·创新与改革驱动战略 | 第46-47页 |
·梯度发展路径:择优培育发展重点城镇 | 第47-54页 |
·小城镇实力评价指标选取 | 第47页 |
·评价分析与数据处理 | 第47-50页 |
·结果分析及重点城镇选择 | 第50-52页 |
·重点城镇发展指引 | 第52-54页 |
·职能发展路径:小城镇专业化、特色发展 | 第54-60页 |
·小城镇职能分工的划分方法 | 第54-55页 |
·小城镇职能类型划分 | 第55-59页 |
·小城镇特色发展发展指引 | 第59-60页 |
·空间发展路径:近、远郊小城镇发展指引 | 第60-66页 |
·近、远郊小城镇发展特点 | 第60-61页 |
·基于 ArcGIS 缓冲区分析的近郊区小城镇选择及其发展模式 | 第61-64页 |
·远郊重点城镇组团选择及发展指引 | 第64-66页 |
·体制创新路径:农村产权改革走“股权化”和“股份化”模式 | 第66-70页 |
·农村生产要素确权登记的必要性 | 第66-67页 |
·赋权扩权,农村承包地与宅基地流转模式选择 | 第67-68页 |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股权化”推进路径 | 第68-70页 |
6 促进济南市小城镇发展的对策 | 第70-74页 |
·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小城镇融资渠道 | 第70-71页 |
·完善小城镇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 第70页 |
·建立财政引导性的小城镇投融资平台 | 第70页 |
·放宽社会资本的准入条件与创新金融服务 | 第70-71页 |
·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序引导农村转移人口 | 第71-72页 |
·完善户籍改革配套政策,扩大试点范围 | 第71页 |
·用好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降低农民进城落户成本 | 第71页 |
·建立健全小城镇社会保障机制 | 第71-72页 |
·城市群(组团)发展策略 | 第72-73页 |
·加强规划引导,制定统一的城镇组群发展规划 | 第72页 |
·产业园区与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 第72页 |
·优化小城镇空间布局与行政区划调整 | 第72-73页 |
·促进小城镇发展的其他对策措施 | 第73-74页 |
·充分发挥农村能人、企业家的带动作用 | 第73页 |
·建立健全小城镇品牌监管和品牌宣传体系 | 第73页 |
·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扩大农民发展自主权 | 第73-74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4-75页 |
·论文主要结论 | 第74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74页 |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