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第一章 中华鳖分类地位、养殖概况及其疾病的研究进展 | 第10-18页 |
1 白底板病 | 第11页 |
2 红脖子病 | 第11-12页 |
3 红底板病 | 第12页 |
4 腮腺炎病 | 第12页 |
5 疖疮病 | 第12-13页 |
6 穿孔病 | 第13页 |
7 腐皮病 | 第13页 |
8 白点病 | 第13页 |
9 白斑病 | 第13页 |
10 水霉病 | 第13-14页 |
11 水蛭病 | 第14页 |
12 锥体虫病 | 第14页 |
13 鳖钟形虫病 | 第14页 |
14 蠕虫病 | 第14页 |
15 血簇虫病 | 第14页 |
16 氨中毒症 | 第14-15页 |
17 脂肪代谢不良症 | 第15页 |
18 萎瘪病 | 第15页 |
19 外生殖器下垂症 | 第15-18页 |
第二章 国内外龟鳖类疾病病原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 病毒性病原 | 第18-20页 |
·疱疹病毒(Herpesvirus) | 第18页 |
·虹彩病毒(Iridovirus) | 第18-19页 |
·腺病毒(Adenovirus) | 第19页 |
·中华鳖病毒(Trionyx sinersis Virusis,TSV) | 第19页 |
·副黏病毒(Paramyxovirus) | 第19页 |
·反转录病毒(Retrovirus) | 第19页 |
·乳头瘤病毒(Papillomavirus) | 第19-20页 |
·其他病毒 | 第20页 |
2 细菌性病原 | 第20-21页 |
·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 第20页 |
·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 第20-21页 |
·变形杆菌(Proteus) | 第21页 |
·沙门菌(Salmonella) | 第21页 |
3 其他病原 | 第21-22页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22-54页 |
第三章 中华鳖急性出血性综合症的病原研究 | 第22-42页 |
摘要 | 第22-23页 |
1 细菌病原研究 | 第23-2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结果 | 第25-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2 急性出血性综合症中华鳖的病毒检测和致病性 | 第27-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结果 | 第29-34页 |
·小结 | 第34页 |
3 支原体病原研究 | 第34-3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结果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页 |
4 总结与讨论 | 第36-40页 |
ABSTRACT | 第40-42页 |
第四章 中华鳖沙门菌的分离、致病性及双抗体夹心ELISA建立 | 第42-54页 |
摘要 | 第42页 |
1 沙门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42-4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结果 | 第43-45页 |
2 中华鳖沙门菌病双抗体夹心ELISA的建立 | 第45-51页 |
·材料及方法 | 第45-48页 |
·结果 | 第48-51页 |
3 总结与讨论 | 第51-52页 |
ABSTRACT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全文总结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