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临床研究 | 第13-36页 |
1. 病例选择 | 第13-14页 |
·病例来源 | 第13页 |
·诊断标准 | 第13-14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3页 |
·中医气血两虚兼血瘀辨证标准 | 第13页 |
·健康人诊断标准 | 第13-14页 |
·纳入标准 | 第14页 |
·排除标准 | 第1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4-19页 |
·分组方法 | 第14-15页 |
·治疗用药 | 第15页 |
·治疗方案 | 第15页 |
·检测方法 | 第15-17页 |
·彩色超声检测 | 第15-16页 |
·红外热成像扫描 | 第16-17页 |
·观察指标 | 第17页 |
·疗效判定 | 第17-19页 |
·中医证侯疗效评定标准 | 第17-18页 |
·单项中医症状判定标准 | 第18页 |
·中医症状评分标准 | 第18-19页 |
3. 统计学方法 | 第19页 |
4. 一般资料分析 | 第19-24页 |
·病例分布情况 | 第19-20页 |
·彩超观察近内膜血流病例中两组的可比性分析 | 第20-22页 |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第20页 |
·两组患者平素月经周期及经期天数比较 | 第20页 |
·两组患者平素月经量比较 | 第20-21页 |
·两组患者孕产次数比较 | 第21页 |
·两组患者卵泡期及黄体期子宫内膜厚度(mm)比较 | 第21页 |
·两组患者近内膜血流PSV(cm/s)、RI比较 | 第21-22页 |
·彩超观察内膜血流病例中两组的可比性分析 | 第22-24页 |
·两组年龄比较 | 第22页 |
·两组患者平素月经周期及经期天数比较 | 第22-23页 |
·两组患者平素月经量比较 | 第23页 |
·两组患者孕产次数比较 | 第23页 |
·两组患者黄体期子宫内膜厚度比较 | 第23页 |
·两组患者黄体期内膜血流PSV(cm/s)、RI、PI值比较 | 第23-24页 |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第24页 |
5. 结果 | 第24-36页 |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24-25页 |
·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 第25页 |
·两组单项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 第25-27页 |
·彩超观察近内膜血流病例研究结果 | 第27-28页 |
·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治疗后卵泡期、黄体期子宫内膜厚度(mm)比较 | 第27页 |
·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治疗后子宫前壁侧、后壁侧近内膜血流PSV(cm/s)RI比较 | 第27-28页 |
·彩超观察内膜血流病例研究结果 | 第28-29页 |
·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治疗后黄体期子宫内膜厚度(mm)比较 | 第28页 |
·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治疗后黄体期内膜血流PSV(cm/s)、RI、PI比较 | 第28-29页 |
·补血益母颗粒对下腹、子宫、双上臂、上背区位热值的影响 | 第29-34页 |
·补血益母颗粒对下腹区位热值影响 | 第29页 |
·补血益母颗粒组对子宫区位热值影响 | 第29-31页 |
·补血益母颗粒对左上臂热值的影响 | 第31页 |
·补血益母颗粒对右上臂热值的影响 | 第31-32页 |
·补血益母颗粒对上背区位热值的影响 | 第32-34页 |
·治疗前后各区位热值比较 | 第34-36页 |
典型病例(一) | 第36-37页 |
典型病例(二) | 第37-39页 |
讨论 | 第39-46页 |
结论 | 第46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一:综述 | 第50-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个人简介 | 第58页 |
附录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