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5-25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5-17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节 主要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7-22页 |
一、主要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三、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22-25页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第22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22-2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5-50页 |
第一节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概念的界定 | 第25-26页 |
第二节 零利率条件下货币政策无效论 | 第26-34页 |
一、“流动性陷阱”理论 | 第26-27页 |
二、Eggertsson和Woodford的“不相关命题” | 第27-34页 |
第三节 零利率条件下非传统货币政策的有效论 | 第34-44页 |
一、管理通货膨胀预期渠道 | 第34-40页 |
二、资产再平衡渠道 | 第40-41页 |
三、财政政策扩张渠道 | 第41-42页 |
四、汇率渠道 | 第42页 |
五、实证检验方面 | 第42-44页 |
第四节 美国次贷危机后非传统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 第44-47页 |
一、理论研究 | 第44-45页 |
二、实证研究 | 第45-46页 |
三、国内研究方面 | 第46-47页 |
第五节 量化宽松政策的溢出效应及央行货币冲销政策有效性研究 | 第47-50页 |
一、量化宽松政策的溢出效应研究 | 第47页 |
二、央行货币冲销政策的有效性研究 | 第47-50页 |
第三章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 第50-75页 |
第一节 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及其效果 | 第50-57页 |
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裂 | 第50-52页 |
二、日本的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 | 第52-55页 |
三、日本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 | 第55-57页 |
第二节 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及其效果 | 第57-65页 |
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背景 | 第57-58页 |
二、美国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 | 第58-62页 |
三、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效果 | 第62-65页 |
第三节 欧盟的量化宽松政策及其效果 | 第65-72页 |
一、传统货币政策 | 第66-67页 |
二、非传统货币政策 | 第67-69页 |
三、欧洲货币政策取得的效果 | 第69-72页 |
第四节 美国、欧盟、日本非传统货币政策的异同 | 第72-75页 |
第四章 非传统货币政策与全球流动性过剩 | 第75-92页 |
第一节 流动性过剩的具体表现 | 第75-81页 |
一、流动性过剩与股票指数 | 第75-78页 |
二、流动性过剩与大宗商品价格 | 第78-81页 |
第二节 流动性过剩的溢出效应——“热钱”视角 | 第81-92页 |
一、“热钱”的定义及特点 | 第81-82页 |
二、“热钱”亲睐我国的原因 | 第82-84页 |
三、“热钱”进入我国的渠道及流入规模 | 第84-89页 |
四、“热钱”涌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 第89-92页 |
第五章 量化宽松、流动性溢出与新兴市场国家通货膨胀——实证研究 | 第92-106页 |
第一节 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与金砖五国的通货膨胀 | 第92-95页 |
第二节 量化宽松政策的溢出效应对新兴市场国家通货膨胀的传导渠道——以中国为例 | 第95-97页 |
一、国际大宗商品渠道 | 第95-96页 |
二、“热钱”渠道 | 第96-97页 |
第三节 量化宽松政策的溢出效应对新兴市场国家通货膨胀影响的实证检验 | 第97-104页 |
一、模型的设定 | 第97-98页 |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98-99页 |
三、模型的估计结果与分析 | 第99-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六章 “热钱”持续流入背景下我国央行冲销操作的有效性研究 | 第106-122页 |
第一节 我国央行货币冲销的现状 | 第106-109页 |
第二节 货币冲销操作的理论模型 | 第109-111页 |
第三节 我国央行货币冲销操作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 第111-120页 |
一、2009-2011年货币冲销的理论效果 | 第111-114页 |
二、我国央行冲销操作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 第114-120页 |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22-125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122-123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3页 |
致谢 | 第133-135页 |
个人简历 | 第135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