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核心概念 | 第11-13页 |
·群体性纠纷 | 第11-12页 |
·社区调解工作 | 第12页 |
·大调解格局 | 第12-13页 |
·相关理论 | 第13-14页 |
·社区冲突理论 | 第13-14页 |
·社区整合理论 | 第14页 |
·社区调解理论 | 第14页 |
·国内外调解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 第14-19页 |
·美国社区调解的经验 | 第14-15页 |
·江苏省南通市“大调解”工作的经验 | 第15-16页 |
·对我国的启示 | 第16-19页 |
2 群体性纠纷“大调解”格局的缘起 | 第19-27页 |
·新时期群体性纠纷的特点 | 第19-20页 |
·复杂性 | 第19页 |
·组织性 | 第19页 |
·突发性 | 第19-20页 |
·反复性 | 第20页 |
·新时期群体性纠纷的成因 | 第20-23页 |
·利益格局的调整是引发群体性纠纷的根本原因 | 第20-21页 |
·政策法规的不配套不透明是引发群体性纠纷的制度性原因 | 第21页 |
·基层干部公信力弱化是引发群体性纠纷的重要导火线 | 第21-22页 |
·少数别有用心者的煽动,是引发群体性纠纷的助推器 | 第22页 |
·信访考核机制的缺陷是基层群体性纠纷升级的重要原因 | 第22-23页 |
·群体性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的形成 | 第23-25页 |
·“大调解”格局的形成是由群体性纠纷的性质决定的 | 第23页 |
·形成“大调解”格局是由处理群体性纠纷的难度所决定的 | 第23-24页 |
·形成“大调解”格局是由其自身的优势所决定的 | 第24-25页 |
·“大调解”工作格局的优势 | 第25-27页 |
·“大调解”的多元主体将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 | 第25页 |
·调解方式更加积极主动 | 第25页 |
·调解的手段和方法多样化 | 第25页 |
·调解范围更加广泛 | 第25-27页 |
3 江东区“大调解”格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7-32页 |
·“大调解”工作格局的概况 | 第27-28页 |
·人民调解 | 第27页 |
·司法调解 | 第27页 |
·行政调解 | 第27-28页 |
·“大调解”工作格局概况 | 第28页 |
·“大调解”格局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大调解机制调解的效力问题 | 第28页 |
·组织机构问题 | 第28-29页 |
·人员素质的问题 | 第29页 |
·资源整合与整体联动不到位 | 第29页 |
·“大调解”的解纷功能主要是事后的 | 第29-30页 |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30-32页 |
·人民调解的指导工作体系未理顺 | 第30页 |
·调解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问题成为影响调解权威的重要原因 | 第30-31页 |
·人民调解与司法制度、行政调解之间的有序街接和互动机制尚未形成 | 第31-32页 |
4 完善江东区"大调解"格局的对策 | 第32-40页 |
·更新调解工作的价值理念 | 第32-34页 |
·树立新的法治理念 | 第32页 |
·树立公平公正理念 | 第32-33页 |
·树立民主沟通理念 | 第33页 |
·树立激励考核机制理念 | 第33-34页 |
·完善"大调解"工作的运行模式 | 第34-35页 |
·党政驱动 | 第34页 |
·司法指导 | 第34页 |
·多方联动 | 第34-35页 |
·多方协调 | 第35页 |
·完善"大调解"工作的运行机制 | 第35-40页 |
·确立人民调解的基础性地位 | 第35-36页 |
·建立健全整体联动机制 | 第36-37页 |
·建立健全“大调解”工作机制 | 第37-38页 |
·做好大调解工作的配套工作 | 第38-40页 |
5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修改说明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