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货币论文--中国货币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导论第8-11页
 一、选题背景第8页
  (一) 国际背景第8页
  (二) 国内背景第8页
 二、研究意义、内容与方法第8-10页
  (一) 研究意义第8-9页
  (二) 研究内容第9-10页
  (三) 研究方法第10页
 三、可能的创新第10-11页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第11-18页
 一、关于影子银行体系的研究第11-13页
  (一) 关于影子银行体系概念与范围的研究第11-12页
  (二) 关于影子银行体系风险与监管的研究第12-13页
 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第13-16页
  (一) 关于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研究第13-15页
  (二) 货币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第15-16页
 三、影子银行体系和货币政策有效性二者关系的研究第16-18页
  (一) 国外学者的研究第16页
  (二) 国内学者的研究第16-18页
第三章 影子银行体系概述及其信用创造机制第18-24页
 一、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界定第18页
 二、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现状第18-22页
  (一) 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第18-20页
  (二) 委托贷款的发展现状第20-21页
  (三) 信托公司的发展现状第21-22页
 三、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第22-24页
  (一) 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第22-23页
  (二)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第23-24页
第四章 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机理分析第24-36页
 一、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工具影响的机理分析第24-27页
  (一) 影子银行体系对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第24-26页
  (二) 影子银行体系对其它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第26-27页
 二、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影响的机理分析第27-31页
  (一) 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影响第27-28页
  (二) 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第28-31页
 三、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的机理分析第31-36页
  (一) 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传导参与主体的影响第31-33页
  (二) 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影响第33-36页
第五章 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实证分析第36-42页
 一、指标的选取和数据的来源第36-37页
  (一) 指标的选取第36-37页
  (二) 数据的来源第37页
 二、实证分析第37-41页
  (一)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第37-38页
  (二) 变量的Granger因果检验第38页
  (三) 滞后阶数的确定第38-39页
  (四) VAR模型的稳定性检验第39页
  (五) 脉冲响应分析第39-41页
 三、研究结论第41-42页
第六章 影子银行体系影响下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政策建议第42-47页
 一、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第42-43页
  (一) 加快影子银行体系的法规建设第42页
  (二) 逐步建立影子银行监测体系第42-43页
 二、适当调整我国的货币政策第43-47页
  (一) 改革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第43-45页
  (二) 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第45-46页
  (三) 优化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1页
致谢第51-5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DEA的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绩效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