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首都圈省际经济利益协调机制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4页
1 绪论第14-34页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4-20页
     ·基本概念界定第14页
     ·研究背景第14-15页
     ·研究意义第15-20页
   ·理论综述与文献梳理第20-32页
     ·制度、体制与机制第20-21页
     ·省际利益与省际矛盾第21-24页
     ·省际协调第24-32页
   ·论文结构安排、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32-34页
     ·论文结构安排及研究方法第32页
     ·论文创新点第32-34页
2 省际协调的国内外经验借鉴第34-40页
   ·国内经验第34-36页
     ·台北市与基隆市垃圾处理合作经验第34-35页
     ·深圳市与成都市发展海铁联运经验第35-36页
   ·国际经验第36-38页
     ·德国都市圈协调经验第36-37页
     ·美国都市圈协调经验第37-38页
     ·韩国和日本的区际经济利益协调经验第38页
   ·国内外经验借鉴与比较第38-40页
3 省际经济利益协调机制的理论基础与顶层设计第40-59页
   ·引致省际经济利益非均衡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第40-42页
     ·引致省际经济利益非均衡的直接原因第40页
     ·引致省际经济利益非均衡的根本原因第40-42页
   ·协调机制的理论基础——省际纳什均衡第42-45页
     ·省际经济利益协调机制的定义第42-43页
     ·省际协调的理论基础——省际纳什均衡第43-45页
   ·首都圈省际经济利益协调机制的顶层设计及五类分机制第45-47页
     ·顶层设计与路径选择第45-46页
     ·分机制的地位与作用第46页
     ·首都圈省际经济利益协调目标第46-47页
   ·首都圈省际经济利益协调历史沿革与现状第47-50页
   ·首都圈省际经济利益协调机制评价第50-59页
     ·指标选取与方法说明第50-54页
     ·各城市协调作用因子评分第54-58页
     ·评价结论第58-59页
4 基于纵横结合的协商机制与仲裁机制第59-68页
   ·经济空间溢出、行政边界刚性约束与协商机制第59-65页
     ·经济空间溢出第59页
     ·经济空间溢出的检验——空间局域自相关第59-63页
     ·行政边界刚性约束与省际协调第63页
     ·协商机制第63-65页
   ·地方政府有限理性、市场的不完全性与仲裁机制第65-68页
     ·仲裁机制第65-66页
     ·仲裁程序第66-68页
5 基于财税机制改革视角的首都圈产业省际转移税收分享机制第68-82页
   ·首都圈产业省际转移的契机及可能性第68-72页
     ·北京率先迈向后工业化阶段给产业省际转移升级带来契机第68-69页
     ·首都圈三地资源和产业的互补性为产业转移提供可能第69-71页
     ·首都圈产业省际转移的方向第71-72页
   ·首都圈产业省际转移的现状与困境第72-73页
     ·首都圈产业转移的现状第72页
     ·首都圈产业转移的困境第72-73页
   ·横向分税制第73-80页
     ·横向分税对象第73-74页
     ·横向分税的省际纳什均衡第74-75页
     ·首都圈各区域区位边际贡献率实证测算第75-80页
   ·产业转移谈判与先动优势第80-81页
   ·分享机制小结第81-82页
6 基于投资机制改革视角的首都圈省际基础设施共建成本分摊机制第82-93页
   ·基础设施的定义与分类第82-86页
     ·基础设施的定义第82-83页
     ·基础设施的分类第83页
     ·首都圈未来省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第83-86页
   ·省际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促进作用第86页
   ·横向成本分摊制第86-92页
     ·首都第二国际机场建设背景第86-87页
     ·成本分摊的省际纳什均衡第87-88页
     ·首都圈各区域基础设施外部性弹性系数实证测算第88-92页
   ·分摊机制小结第92-93页
7 基于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视角的首都圈生态补偿机制第93-108页
   ·首都圈流域生态现状第93-100页
   ·首都圈流域生态联防联控与财政横向转移支付第100-102页
   ·省际生态补偿机制第102-107页
     ·补偿原理第102页
     ·生态补偿的省际纳什均衡第102-106页
     ·补偿合同第106-107页
   ·补偿机制小结第107-108页
8 结论与对策反思第108-116页
   ·结论第108-111页
     ·定性结论第108-111页
     ·定量结论第111页
   ·对策反思第111-115页
     ·纵向协调与横向协调相结合第111-113页
     ·地方政府考核机制改革第113-114页
     ·以确权登记为抓手、合同契约为形式设计协调机制第114-115页
   ·研究展望与不足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4页
附录A 哈马达模型第124-126页
附录B CPLS模型第126-134页
附录C 公式6.5 推导过程第134-135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35-136页
致谢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海外人才回流的国际知识溢出与技术进步研究
下一篇: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研究--以北京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