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1-14页 |
·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 | 第11页 |
·课题研究的理论支点 | 第11-13页 |
·政治参与理论 | 第11-12页 |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2页 |
·治理理论 | 第12-13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3-14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3-14页 |
2 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基本问题梳理 | 第14-19页 |
·基本定义 | 第14-15页 |
·公众参与和城市治理的定义 | 第14页 |
·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的区别 | 第14-15页 |
·城市治理中公众参与的发展及其历史 | 第15-16页 |
·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基本要件 | 第16页 |
·确保公众主体性 | 第16页 |
·具备参与能力的公民 | 第16页 |
·有效的参与方式 | 第16页 |
·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过程和形式 | 第16-17页 |
·决策参与阶段 | 第17页 |
·执行参与阶段 | 第17页 |
·后评估参与阶段 | 第17页 |
·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现实意义 | 第17-19页 |
3 国内外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 第19-27页 |
·理论模式 | 第19-21页 |
·国外的理论模式 | 第19-20页 |
·斯凯夫顿模式(the Skeffington Report) | 第19页 |
·谢莉·安斯汀(Sherry Aronstein)的“梯子理论”模式(Ladder Theory on Citizen Participation) | 第19-20页 |
·国内的理论模式 | 第20-21页 |
·公众参与和生长模式 | 第20-21页 |
·构建制度平台模式 | 第21页 |
·实践模式与启示 | 第21-27页 |
·国外公众参与的实践与启示 | 第21-23页 |
·美国 | 第21-22页 |
·德国 | 第22页 |
·新加坡 | 第22-23页 |
·国内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实践尝试 | 第23-27页 |
·上海——引入公共参与机制 | 第23-24页 |
·杭州——重视社区组织 | 第24-25页 |
·宁波——发挥城管义工作用 | 第25-27页 |
4 国内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现状与分析 | 第27-31页 |
·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现状 | 第27-29页 |
·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障碍分析 | 第29-31页 |
·经济原因使得城市弱势群体难以有效参与治理 | 第29页 |
·体制上的障碍引起渠道不通畅 | 第29页 |
·机制障碍导致公众参与意识淡薄 | 第29-31页 |
5 公众参与现代城市治理对策分析 | 第31-36页 |
·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 | 第31-32页 |
·转变观念,改革思维 | 第31页 |
·加强政府自身能力建设 | 第31页 |
·强化监管、执法和调控职 | 第31-32页 |
·强化非行政管理能力 | 第32页 |
·增强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能力和意识 | 第32-33页 |
·增强责任意识 | 第32页 |
·培养社会团体意识和志愿服务精神 | 第32页 |
·培育非政府组织 | 第32-33页 |
·拓宽公众参与渠道 | 第33页 |
·推进“政社分开”,向社区转移管理重心 | 第33页 |
·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社区社会化的运作机制 | 第33页 |
·加强社区组织的建设和管理 | 第33页 |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保障 | 第33-36页 |
·落实公众参与的“三权” | 第33-34页 |
·形成公众参与的法制保障 | 第34页 |
·完善公众参与的信息互动机制 | 第34页 |
·参与评价和反馈机制的建立 | 第34页 |
·完善激励机制 | 第34-36页 |
6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