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国内外烟草公司基地建设情况 | 第10-14页 |
| ·国外大型烟草公司基地建设情况 | 第10页 |
| ·国内优秀烟草公司基地建设现状 | 第10-13页 |
| ·江苏中烟基地建设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 ·江苏中烟师宗基地建设回顾 | 第14-17页 |
| ·部分替代进口项目(2004-2007年) | 第14页 |
| ·ESTB项目(工商研共建原料与品牌协同发展机制2008年-2009年) | 第14-15页 |
| ·特色优质烟叶开发项目(2010年至今) | 第15-17页 |
| ·江苏中烟师宗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 ·研究区域(云南师宗)概况 | 第19-20页 |
| ·地理位置 | 第19页 |
| ·自然条件 | 第19页 |
| ·经济作物 | 第19-20页 |
| ·水利资源 | 第20页 |
| ·江苏中烟师宗彩云拨云基地单元基本情况 | 第20页 |
| ·烟叶质量评价 | 第20-22页 |
| ·评价内容 | 第20页 |
| ·评价标准及检测方法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师宗烟叶风格和“南京”品牌原料需求特点 | 第22-24页 |
| ·云南师宗烟叶风格特征 | 第22页 |
| ·“南京”品牌对烟叶原料的要求 | 第22-24页 |
| ·“南京”品牌简介 | 第22页 |
| ·“南京”品牌发展规划 | 第22-23页 |
| ·“南京”品牌烟叶原料需求特点 | 第23-24页 |
| 第四章 “南京”品牌师宗基地“四定”、“三师”和“三化”建设实践 | 第24-34页 |
| ·“南京”品牌师宗基地“四定”建设实践 | 第24-27页 |
| ·定品牌 | 第24页 |
| ·定区域 | 第24-26页 |
| ·定品种 | 第26-27页 |
| ·定技术 | 第27页 |
| ·“南京”品牌师宗基地“三师”驻点建设实践 | 第27-28页 |
| ·农艺师介入烟叶生产 | 第27-28页 |
| ·质检师参与收购管理 | 第28页 |
| ·配方师完成调拨加工 | 第28页 |
| ·“南京”品牌师宗基地“三化”建设实践 | 第28-34页 |
| ·“三化”的基本要求 | 第28-31页 |
| ·“三化”目标的落实 | 第31-34页 |
| 第五章 “南京”品牌师宗基地烟叶质量评价引导机制 | 第34-40页 |
| ·基地产前评价—引导机制 | 第34-39页 |
| ·评价对象 | 第34-35页 |
| ·评价内容及方法 | 第35页 |
| ·评价结果 | 第35-36页 |
| ·提出基地烟叶需求意见 | 第36-38页 |
| ·参与制定生产技术方案 | 第38页 |
| ·落实配套试验 | 第38页 |
| ·制订工作实施方案 | 第38页 |
| ·签订基地建设协议 | 第38-39页 |
| ·基地产后再评价—再引导机制 | 第39-40页 |
| ·做好取样工作 | 第39页 |
| ·做好质量评定工作 | 第39-40页 |
| 第六章 江苏中烟师宗基地建设模式探索 | 第40-47页 |
| ·基地运行机制—项目组模式 | 第40-44页 |
| ·项目组的概念 | 第40-41页 |
| ·项目组的职责 | 第41页 |
| ·项目组人力资源运用特点 | 第41-42页 |
| ·项目组运行机制 | 第42-44页 |
| ·基地工作机制——工商研合作模式 | 第44-47页 |
| ·驻点人员挂职 | 第44页 |
| ·科学技术运用 | 第44-45页 |
| ·散烟收购工作 | 第45-46页 |
| ·人才技术培养与交流 | 第46页 |
| ·科技成果展示 | 第46-47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7-48页 |
| ·结论 | 第47页 |
| ·讨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作者简历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