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街区形态居民生活能耗、排放特征与出行行为模型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3页 |
| ·快速城镇化和温室气体减排 | 第9页 |
| ·城市交通迅速发展 | 第9-10页 |
| ·解决机动车污染措施局限 | 第10-13页 |
| ·城市形态规划减少交通需求 | 第13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 ·影响交通能耗和排放的研究 | 第14-15页 |
| ·影响交通出行行为的研究 | 第15-16页 |
| ·土地利用与交通出行方式选择的关系 | 第16页 |
| ·国内影响交通能耗与行为案例综述 | 第16-18页 |
| ·家庭生活能耗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 ·小结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论文结构 | 第21-22页 |
| 第2章 济南市居民活动水平及街区形态调研 | 第22-30页 |
| ·研究区域 | 第22-25页 |
| ·研究基础数据 | 第25-29页 |
| ·活动水平 | 第25-26页 |
| ·个人家庭社会经济属性 | 第26页 |
| ·街区形态 | 第26-27页 |
| ·数据结构 | 第27-28页 |
| ·小区特征聚类分析 | 第28-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3章 街区形态与能耗排放特征:以济南市为例 | 第30-44页 |
| ·计算方法 | 第30-34页 |
| ·家庭终端耗能 | 第30-31页 |
| ·家庭交通耗能 | 第31-32页 |
| ·CO_2排放计算 | 第32-33页 |
| ·主要指标 | 第33-34页 |
| ·街区能源消耗和 CO_2排放 | 第34-35页 |
| ·与其他城市比较结果 | 第35-36页 |
| ·交通能耗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6-38页 |
| ·家庭交通能耗分布 | 第36-37页 |
| ·家庭交通能耗洛伦兹曲线 | 第37-38页 |
| ·社会学统计指标对家庭耗能的影响 | 第38-40页 |
| ·街区形态与家庭耗能排放的关系 | 第40-42页 |
| ·住户密度 | 第40-41页 |
| ·土地利用混合度 | 第41-42页 |
| ·公共交通可达性 | 第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第4章 居民交通方式选择模型构建 | 第44-64页 |
| ·本章引言 | 第44-45页 |
| ·非集计模型的基本概念 | 第45-48页 |
| ·非集计模型 | 第45-46页 |
| ·交通需求预测模型的分类 | 第46-48页 |
| ·非集计模型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 第48页 |
| ·非集计模型的基础理论——随机效用理论 | 第48-52页 |
| ·交通行为效用函数 | 第48-50页 |
| ·选择概率函数及性质 | 第50-52页 |
| ·Logit模型的导出 | 第52-58页 |
| ·二重指数分布的性质 | 第53-54页 |
| ·Logit模型的推导 | 第54-55页 |
| ·Logit模型与IIA特性 | 第55-56页 |
| ·MNL的参数估计——极大似然函数法 | 第56-57页 |
| ·模型检验 | 第57-58页 |
| ·效用函数的建立 | 第58-59页 |
| ·模型参数的选取 | 第59-60页 |
| ·参数相关性分析及剔除 | 第60-62页 |
| ·模型变量的调整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5章 模型结果分析与验证 | 第64-72页 |
| ·模型运行的结果 | 第64-65页 |
| ·模型结果的讨论 | 第65-68页 |
| ·模型参数检验的讨论 | 第65-66页 |
| ·街区形态指标的影响 | 第66-68页 |
| ·模型结果的验证 | 第68-69页 |
| ·模型拟合结果的检验 | 第68-69页 |
| ·模型交叉验证 | 第69页 |
| ·模型结果测算人均交通能耗 | 第69-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 第72-75页 |
| ·结论 | 第72-73页 |
| ·建议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 附录 | 第81-87页 |
| 致谢 | 第87-89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