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与吴作人交往关系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绪论 | 第7-10页 |
| ·徐悲鸿与吴作人交往关系研究的概述 | 第7-8页 |
| ·以时代为界限还是以观念为主导? | 第8-9页 |
| ·本文的研究角度及方法 | 第9-10页 |
| 2 师生——1930年之前的徐悲鸿与吴作人 | 第10-19页 |
| ·缘起“南国” | 第10-14页 |
| ·吴作人选择徐悲鸿为师的缘由 | 第10-12页 |
| ·徐悲鸿对选择学生的态度 | 第12-14页 |
| ·南国艺术学院到南京中央大学 | 第14-19页 |
| ·吴作人的艺术“舞台” | 第14-15页 |
| ·徐悲鸿的支持与庇护 | 第15-17页 |
| ·田汉的浪漫主义影响 | 第17-19页 |
| 3 战友——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和吴作人的艺术主张 | 第19-28页 |
| ·远赴重洋——吴作人艺术风格的确立 | 第19-22页 |
| ·以写实主义为刀 | 第22-25页 |
| ·坚守与西行 | 第25-28页 |
| 4 同僚——从国立北平艺专到中央美术学院 | 第28-43页 |
| ·政治指导下的美术教学 | 第28-31页 |
| ·国立北平艺专的时代背景 | 第29-30页 |
| ·中央美术学院的办学方针 | 第30-31页 |
| ·教育目标与教学方式 | 第31-37页 |
| ·徐悲鸿教育观念的确立 | 第31-34页 |
| ·吴作人教育观念的演进 | 第34-37页 |
| ·“徐悲鸿学派”的建立和述评 | 第37-43页 |
| ·徐悲鸿的艺术地位 | 第38-39页 |
| ·吴作人的推进 | 第39页 |
| ·美术史意义 | 第39-43页 |
| 结论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附录一 | 第47-51页 |
| 附录二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55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