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一、导论 | 第12-18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四)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 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2. 实证研究法 | 第16-17页 |
3. 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方法 | 第17页 |
(六) 创新点 | 第17-18页 |
二、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概述 | 第18-22页 |
(一) 食品安全监管的提出、由来 | 第18-19页 |
(二) 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内涵 | 第19-20页 |
1. 食品安全 | 第19页 |
2. 食品安全监管 | 第19页 |
3. 流通领域 | 第19-20页 |
4. 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 | 第20页 |
5. 农贸市场 | 第20页 |
(三) 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性 | 第20-22页 |
1. 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确保食品消费安全的必然要求 | 第20页 |
2. 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是维护食品市场经济秩序、促进食品工业乃至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 第20-21页 |
3. 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是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 | 第21页 |
4. 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是工商管理部门寻求有效监管方法、提高监管效能和社会公信力的客观需要 | 第21-22页 |
三、基层工商部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以东莞市为例 | 第22-28页 |
(一) 东莞市农贸市场现状分析 | 第22-23页 |
1. 分布不科学,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 | 第22页 |
2. 市场管理者素质参差不齐,法制意识淡薄 | 第22-23页 |
3. 基础设施较差,服务功能不全 | 第23页 |
4.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 第23页 |
(二) 东莞市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矛盾 | 第23-25页 |
1. 难以解决流通领域牵涉面广与工商部门独立监管的矛盾 | 第24页 |
2. 难以解决人手少、任务重与履行职能到位的矛盾 | 第24页 |
3. 难以解决市场开办者利益至上与承担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的矛盾 | 第24-25页 |
4. 难以解决市场消费环境滞后与群众对食品安全要求不断提高的矛盾 | 第25页 |
(三) 东莞市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难点 | 第25-28页 |
1. 市场管理者重利轻责,观念落后 | 第25页 |
2. 农贸市场内食品准入制度把关难以到位 | 第25-26页 |
3. 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不到位,涉及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比较分散 | 第26-27页 |
4. 工商部门食品查处手段缺乏,质量提高难 | 第27页 |
5. 流通领域食品违法案件查处方式单一,调查取证困难 | 第27页 |
6. 监管经费不足,检测手段匮乏 | 第27-28页 |
四、基层工商部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以东莞市为例 | 第28-32页 |
(一) 从市场监管者方面分析 | 第28-29页 |
1. 主观上存在畏难情绪 | 第28页 |
2. 对监管对象研究不足 | 第28页 |
3. 经费和执法资源不足的问题突出 | 第28页 |
4. 未能真正形成监管合力 | 第28-29页 |
(二) 从市场开办者方面分析 | 第29页 |
1. 市场开办者对自己的义务责任认识不到位 | 第29页 |
2. 农贸市场安全制度未切实执行 | 第29页 |
3. 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手段 | 第29页 |
4. 农贸市场的检验机构未正常运作 | 第29页 |
(三) 从市场经营者方面分析 | 第29-30页 |
1. 经营者单纯追求经济利益 | 第29页 |
2. 经营者同质化竞争严重 | 第29-30页 |
3. 经营者对食品安全带来的严重后果认识不到位 | 第30页 |
4. 部分经营者已形成行业的潜规则和黑色利益链 | 第30页 |
(四) 从市场消费者方面分析 | 第30-32页 |
1. 消费者维权意识不强 | 第30页 |
2. “市民社会”发育不成熟,使得社会监督和行业协会作用欠缺 | 第30页 |
3. 国际食品安全观念渗透和信息传递加快,使消费者对政府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第30-32页 |
五、加强基层工商部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 第32-40页 |
(一) 完善政府部门有效监管机制 | 第32-35页 |
1. 在监管模式上,应由工商主导向政府牵头和部门联动相结合转变 | 第32页 |
2. 在监管力度上,应由行政执法向行政查处和刑事打击相结合转变 | 第32-33页 |
3. 从监管手段上,应由日常抽查向现场检查和网上监管相结合转变 | 第33页 |
4. 从监管方式上,由全面监管向突出重点和兼顾全面相结合转变 | 第33-34页 |
5. 从监管方向上,由行政管理向部门监督和行业自律相结合转变 | 第34页 |
6. 从监管政策上,由监管体系逐步向政府监管职能和行政价值结构完善转变 | 第34-35页 |
(二) 建立健全市场开办者自律管理机制 | 第35-37页 |
1. 督促市场开办者主动投资升级改造市场 | 第35页 |
2. 督促市场开办者向市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角色改变 | 第35页 |
3. 督促市场开办者转变思想观念,积极主动承担食品安全管理责任 | 第35-36页 |
4. 完善市场管理机构设置,明确职责分工,确保管理到位 | 第36页 |
5.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各项管理制度 | 第36页 |
6. 加强对重点食品的规范管理 | 第36页 |
7. 采取各种强而有效的措施,确保制度真正落实 | 第36-37页 |
(三) 加强市场内食品经营者自我约束意识 | 第37-38页 |
1. 严格把好经营者准入关,依法清理和规范经营主体资格 | 第37页 |
2. 市场内经营者应该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履行食品安全保障义务 | 第37页 |
3. 规范经营行为 | 第37-38页 |
4. 诚信经营 | 第38页 |
(四) 形成公众广泛参与的立体的社会监督体系 | 第38-40页 |
1.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 | 第38页 |
2.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 第38-39页 |
3. 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发挥消费者的监督作用 | 第39页 |
4. 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注释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