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略词英汉对照表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4-18页 |
1 腰椎间盘的突出类型与重吸收的关系 | 第14页 |
2 腰椎间盘的突出时间与重吸收的关系 | 第14-15页 |
3 腰椎间盘突出组织重吸收的机制 | 第15-16页 |
·机体自身免疫作用 | 第15页 |
·炎性细胞吞噬作用 | 第15页 |
·新生血管长入 | 第15-16页 |
·基质金属蛋白酶降解失衡 | 第16页 |
·肿消退与脱水作用 | 第16页 |
4 展望 | 第16-18页 |
第二部分 | 第18-44页 |
实验一 破裂型与未破裂型VEGF、TNF-α、ADAMTS-5、BMP-7对比观察 | 第18-3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8-22页 |
·标本选择 | 第18-21页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1页 |
·试剂配制 | 第21-22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标本处理 | 第22页 |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22-23页 |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 | 第23页 |
·统计方法 | 第23页 |
3 实验结果 | 第23-26页 |
·VEGF在破裂型和未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组织的表达情况 | 第23-24页 |
·TNF-α在破裂型和未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组织的表达情况 | 第24-25页 |
·ADAMTS-5在破裂型和未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组织的表达情况 | 第25页 |
·BMP-7在破裂型和未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组织的表达情况 | 第25-26页 |
·破裂型VEGF与TNF-α、ADAMTS-5、BMP-7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 第26页 |
4 讨论 | 第26-30页 |
·管化VEGF | 第27页 |
·炎性反应TNF-α | 第27-28页 |
·胞外基质代谢失衡ADAMTS-5 | 第28页 |
·反应性保护BMP-7 | 第28-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实验二 破裂型与未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组织超微结构对比观察 | 第30-36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标本选择 | 第30页 |
·实验主要试剂 | 第30页 |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取材 | 第30页 |
·超薄切片制备 | 第30-31页 |
3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 第31-33页 |
·未破裂型腰椎间盘细胞的超微结构表现 | 第31-32页 |
·破裂型腰椎间盘细胞的超微结构表现 | 第32-33页 |
4 讨论 | 第33-36页 |
·椎间盘营养途径 | 第33-34页 |
·椎间盘免疫自噬和凋亡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实验三 破裂型与未破裂型BMP-7、FasL、TIMP-1、SOX-9 mRNA表达及意义 | 第36-44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标本选择 | 第36页 |
·实验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36页 |
·实验引物设计 | 第36-37页 |
·试剂配制 | 第3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取材 | 第37页 |
·Real-time PCR检测BMP-7、FasL、TIMP-1、SOX-9的mRNA表达 | 第37-39页 |
3 统计方法 | 第39页 |
4 实验结果 | 第39-41页 |
5 讨论 | 第41-44页 |
·BMP-7与重吸收 | 第41-42页 |
·FasL与重吸收 | 第42页 |
·TIMP-1与重吸收 | 第42-43页 |
·SOX-9与重吸收 | 第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全文讨论 | 第44-49页 |
1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第44-45页 |
·病因病机 | 第44页 |
·辨证分型 | 第44-45页 |
·中医药促进椎间盘突出组织重吸收 | 第45页 |
2 本病的现代分型及其非手术治疗指征的探讨 | 第45-46页 |
3 腰椎间盘突出组织重吸收机理探讨 | 第46-48页 |
·管增生 | 第46页 |
·炎性反应 | 第46-47页 |
·基质代谢失衡 | 第47页 |
·自身免疫凋亡 | 第47页 |
·反应性保护BMP-7 | 第47-48页 |
·SOX-9与重吸收 | 第48页 |
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48页 |
5 本课题的不足之处 | 第48-49页 |
全文小结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附录 | 第55-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