蛹虫草优良菌株的筛选及其营养特性的分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引言 | 第10页 |
·蛹虫草研究简介 | 第10-11页 |
·蛹虫草的分类地位及形态特征 | 第10-11页 |
·蛹虫草的生物学特征 | 第11页 |
·蛹虫草的寄主及分布 | 第11页 |
·蛹虫草人工栽培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蛹虫草育种现状 | 第12-13页 |
·选择育种 | 第12页 |
·诱变育种 | 第12-13页 |
·杂交育种 | 第13页 |
·原生质体融合 | 第13页 |
·分子生物学技术 | 第13页 |
·蛹虫草化学成分及药理功效的研究 | 第13-16页 |
·蛹虫草的化学成分 | 第13-14页 |
·蛹虫草的药理作用 | 第14-16页 |
·蛹虫草的研究与开发 | 第16-17页 |
·药用产品 | 第16页 |
·蛹虫草滋补菜 | 第16页 |
·蛹虫草保健饮料 | 第16页 |
·蛹虫草滋补酒 | 第16页 |
·其它蛹虫草保健品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2 蛹虫草优良菌株的筛选 | 第19-30页 |
·材料 | 第19页 |
·蛹虫草菌种 | 第19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19页 |
·培养基 | 第19页 |
·材料和试剂 | 第19页 |
·方法 | 第19-22页 |
·蛹虫草野生菌株的采集 | 第19-20页 |
·蛹虫草野生菌株的处理 | 第20页 |
·拮抗实验 | 第20页 |
·栽培步骤 | 第20-21页 |
·优良菌株初筛 | 第21页 |
·优良菌株的复筛 | 第21页 |
·遗传稳定性检测 | 第21页 |
·营养条件、环境因素对蛹虫草生长的影响 | 第21-2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2-29页 |
·拮抗实验 | 第22页 |
·菌株初筛 | 第22-25页 |
·遗传稳定性检测 | 第25页 |
·营养条件、环境因素对蛹虫草生长的影响 | 第25-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蛹虫草发酵菌丝体培养条件研究 | 第30-39页 |
·材料 | 第30页 |
·蛹虫草菌株 | 第30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0页 |
·培养基 | 第30页 |
·方法 | 第30-32页 |
·菌种活化 | 第30页 |
·摇床培养 | 第30-31页 |
·发酵液菌丝体干重 | 第31页 |
·营养条件、环境因素对蛹虫草发酵菌丝体的影响 | 第31-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8页 |
·碳源对蛹虫草发酵菌丝体的影响 | 第32-33页 |
·氮源对蛹虫草发酵菌丝体的影响 | 第33页 |
·发酵培养基组成的正交试验结果 | 第33-34页 |
·接种量对蛹虫草发酵菌丝体的影响 | 第34-35页 |
·装液量对蛹虫草发酵菌丝体的影响 | 第35页 |
·接种菌龄对蛹虫草发酵菌丝体的影响 | 第35-36页 |
·培养基起始pH值对蛹虫草发酵菌丝体的影响 | 第36页 |
·培养周期对蛹虫草发酵菌丝体的影响 | 第36-37页 |
·培养温度对蛹虫草发酵菌丝体的影响 | 第37页 |
·摇床速度对蛹虫草发酵菌丝体的影响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蛹虫草营养成分分析 | 第39-52页 |
·材料 | 第39-40页 |
·样品来源 | 第39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9-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43页 |
·蛹虫草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40页 |
·蛹虫草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第40-41页 |
·蛹虫草虫草酸含量的测定 | 第41-42页 |
·蛹虫草SOD酶活力的测定 | 第42页 |
·蛹虫草微量元素的测定 | 第42页 |
·蛹虫草粗脂肪含量的测定 | 第42-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51页 |
·蛹虫草多醣含量的测定 | 第43-45页 |
·蛹虫草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第45-46页 |
·蛹虫草虫草酸含量的测定 | 第46-48页 |
·蛹虫草SOD酶活力的测定 | 第48-49页 |
·蛹虫草微量元素的测定 | 第49-50页 |
·蛹虫草粗脂肪的测定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