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17页 |
|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 ·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需要 | 第11-12页 |
| ·职业教育问题研究的需要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 ·调查法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2 相关理论与研究概述 | 第17-23页 |
| ·国内外关于就业能力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 ·国外关于对就业能力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 ·国内关于对就业能力概念的界定 | 第18页 |
| ·国内外关于就业能力的结构研究 | 第18-20页 |
| ·国外关于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 | 第18-19页 |
| ·国内关于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 | 第19-20页 |
| ·国内关于职业教育的研究 | 第20-21页 |
| ·从学校的角度 | 第20页 |
| ·从学生的角度 | 第20-21页 |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 ·中职毕业生 | 第21页 |
| ·就业能力 | 第21-23页 |
| 3 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结构 | 第23-31页 |
| ·德尔菲法 | 第23-25页 |
| ·中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构成 | 第25-31页 |
| ·工作态度的结构及评价标准 | 第25-26页 |
| ·基本工作能力的结构及评价标准 | 第26-27页 |
| ·专业能力的结构及评价标准 | 第27-28页 |
| ·适应能力的结构及评价标准 | 第28-29页 |
| ·应聘能力的结构及评价标准 | 第29-31页 |
| 4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第31-43页 |
| ·调查目的 | 第31页 |
| ·调查对象 | 第31页 |
| ·调查范围 | 第31页 |
| ·学生篇调查问卷的编制 | 第31-39页 |
| ·预试问卷的设计 | 第31-32页 |
| ·预试问卷的实施 | 第32-33页 |
| ·预试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 第33-39页 |
| ·建立正式量表 | 第39页 |
| ·用人单位篇调查问卷的编制 | 第39-40页 |
| ·调查实施 | 第40-43页 |
| ·学生篇调查问卷的实施情况 | 第40-42页 |
| ·用人单位篇调查问卷的实施情况 | 第42-43页 |
| 5 中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 第43-59页 |
| ·分析中职毕业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评价 | 第43-46页 |
| ·中职毕业生就业能力自我评价情况 | 第43-46页 |
| ·中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及各个层面能力的相关情况 | 第46页 |
| ·分析不同背景的中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差异情况 | 第46-54页 |
| ·以“性别”为自变量 | 第47-48页 |
| ·以“家庭所在地”为自变量 | 第48-50页 |
| ·以“在校期间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为自变量 | 第50-51页 |
| ·以“在校期间是否有社会实践经历”为自变量 | 第51-53页 |
| ·不同背景的中职毕业生各个能力差异情况汇总 | 第53-54页 |
| ·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评价 | 第54-56页 |
| ·比较中职毕业生就业能力自我评价与用人单位的评价 | 第56-59页 |
| 6 培养中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 第59-65页 |
| ·培养中职毕业生工作态度的对策 | 第59-61页 |
| ·培养中职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的对策 | 第61-62页 |
| ·培养中职毕业生专业能力的对策 | 第62-63页 |
| ·培养中职毕业生适应能力的对策 | 第63页 |
| ·培养中职毕业生应聘能力的对策 | 第63-65页 |
| 7 结论 | 第65-69页 |
| ·研究结论 | 第65-68页 |
| ·中职毕业生自评各层面能力存在差异 | 第65页 |
| ·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各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 第65页 |
| ·不同背景变量的中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 第65-66页 |
| ·中职毕业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评价与用人单位的评价存在一定差异 | 第66-68页 |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 附录 | 第71-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