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A37靶基因的鉴定及其功能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前言 | 第7-17页 | 
| ·植物合子胚胎 | 第7页 | 
| ·植物体细胞胚胎 | 第7-9页 | 
| ·PGA37基因 | 第9页 | 
| ·转录因子靶基因筛选方法 | 第9-13页 | 
| ·基因芯片 | 第10页 | 
| ·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 | 第10-11页 | 
| ·染色质免疫沉淀-芯片技术 | 第11页 | 
| ·高通量测序和ChIP-seq | 第11-12页 | 
| ·ChIP-exo | 第12-13页 | 
| ·植物离体器官培养 | 第13-14页 | 
| ·糖皮质激素受体 | 第14页 | 
| ·植物胚胎中质体和叶绿体的变化及对体细胞胚的影响 | 第14-15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5-17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7-29页 | 
| ·试验材料 | 第17-18页 | 
| ·植物材料 | 第17页 | 
| ·菌株和载体 | 第17页 | 
| ·试剂 | 第17页 | 
| ·培养基配制 | 第17-18页 | 
| ·基本试剂配方 | 第18页 | 
| ·试验方法 | 第18-29页 | 
| ·植物培养 | 第18-19页 | 
| ·拟南芥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19页 | 
| ·PCR反应 | 第19-20页 | 
| ·PCR扩增产物纯化回收 | 第20页 | 
| ·酶切反应 | 第20-21页 | 
| ·目的片段割胶回收 | 第21页 | 
| ·连接目的基因和载体 | 第21-22页 | 
| ·电激感受态细胞制备及转化 | 第22页 | 
| ·碱法小量制备质粒DNA | 第22-23页 | 
| ·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拟南芥转化 | 第23页 | 
| ·用于寻找靶基因的RNA提取前材料处理 | 第23-24页 | 
| ·拟南芥总RNA提取和电泳 | 第24-25页 | 
| ·基因表达量差异分析 | 第25-26页 | 
| ·不同浓度DEX条件下培养 | 第26页 | 
| ·不同株系转基因植物表型分析 | 第26页 | 
| ·拟南芥外植体分化培养 | 第26-27页 | 
| ·RT-PCR | 第27页 | 
|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27-2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48页 | 
| ·PGA37-GR克隆载体构建 | 第29-32页 | 
| ·片段分析与引物设计 | 第29页 | 
| ·载体连接 | 第29-32页 | 
| ·PGA37-GR基因功能研究 | 第32-35页 | 
| ·转基因植物表型分析 | 第32-33页 | 
| ·PGA37-GR转基因植株外植体再生 | 第33-35页 | 
| ·PGA37-GR转基因植株中PGA37的表达量 | 第35页 | 
| ·靶基因筛选 | 第35-48页 | 
| ·RNA提取 | 第35-36页 | 
|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36-41页 | 
| ·测序原始数据对比统计 | 第36-37页 | 
| ·测序reads质量评估 | 第37-38页 | 
| ·测序饱和度分析 | 第38页 | 
| ·测序随机性统计分析 | 第38页 | 
| ·Reads在参考基因组上的分布 | 第38-39页 | 
| ·基因覆盖度(Coverage)统计 | 第39页 | 
| ·基因表达量计算 | 第39-40页 | 
|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第40-41页 | 
| ·靶基因TOP1的克隆与初步功能分析 | 第41-48页 | 
| ·靶基因的克隆 | 第41-43页 | 
| ·RT-PCR检测 | 第43-45页 | 
|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表型观察 | 第45-46页 | 
| ·转基因幼苗根部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46-48页 | 
| 讨论 | 第48-50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 Abstract | 第57-59页 | 
| 附录 | 第59-61页 |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61-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