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9页 |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 ·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 | 第10-11页 |
| ·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 | 第11-12页 |
| ·不同管理方式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研究 | 第12-15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 ·实践意义 | 第1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植被群落特征分析 | 第17页 |
|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第17页 |
| ·植被生物量碳储量变化分析 | 第17页 |
| ·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分析 | 第17页 |
| ·人工草地总有机碳储量和固碳速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17页 |
| ·本课题采取的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2 方法与材料 | 第19-24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样地的选取 | 第19-20页 |
| ·样品采集 | 第20页 |
| ·样品处理 | 第20-21页 |
| ·测定方法 | 第21页 |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1-24页 |
| ·植被群落特征 | 第21-22页 |
| ·土壤容重 | 第22页 |
| ·植被碳储量 | 第22页 |
| ·土壤碳储量 | 第22-23页 |
| ·固碳速率 | 第23页 |
| ·统计方法 | 第23-24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45页 |
| ·不同退耕年限人工草地植被群落特征 | 第24-28页 |
| ·草地植被组成变化 | 第24页 |
| ·草地群落数量特征 | 第24-26页 |
| ·植物多样性分析 | 第26-28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28页 |
| ·土壤理化性质 | 第28-33页 |
| ·土壤容重 | 第28-29页 |
| ·土壤有机质含量 | 第29-30页 |
| ·土壤全氮含量 | 第30-31页 |
| ·土壤全磷含量 | 第31-32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32-33页 |
| ·植被碳储量变化 | 第33-37页 |
| ·植被生物量碳储量的变化 | 第33-35页 |
| ·不同管理模式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 ·土壤理化性质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 | 第36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36-37页 |
| ·土壤碳储量变化 | 第37-40页 |
| ·不同土层有机碳储量变化 | 第37-38页 |
| ·不同管理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 ·植被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 第39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39-40页 |
| ·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 | 第40-42页 |
| ·不同管理模式下人工草地在固碳速率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5页 |
| 4 结论 | 第45-49页 |
| ·人工草地群落特征变化 | 第45页 |
| ·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特征 | 第45-46页 |
| ·植被碳储量变化及土壤理化性质对其的影响 | 第46页 |
| ·土壤碳储量变化及植被生物量对其的影响 | 第46-47页 |
| ·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总有机碳储量和固碳速率变化及影响因素 | 第47页 |
| ·前期刈割后期撂荒的管理模式对人工草地碳储量的影响 | 第47-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 附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