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菌类(食用菌)论文

猴头菌多糖提取、脱色工艺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符号与缩略语第14-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25页
   ·猴头菌的研究概况第15-18页
     ·猴头菌的营养价值第15页
     ·猴头菌的化学成份研究第15-17页
       ·多糖类第15-16页
       ·萜类第16页
       ·甾醇类第16页
       ·酚类第16页
       ·脂肪酸类第16-17页
       ·吡喃酮类第17页
     ·猴头多糖的药理活性研究第17-18页
       ·增强免疫系统的作用第17页
       ·抗肿瘤作用第17-18页
       ·保护消化系统作用第18页
       ·其它作用第18页
   ·粗多糖制备工艺研究进展第18-19页
     ·提取方法的研究第18-19页
     ·新提取方法存在的问题第19页
     ·醇沉及干燥方法的研究第19页
   ·真菌多糖脱色研究第19-22页
     ·活性炭吸附法第19-20页
     ·树脂脱色法第20-22页
       ·离子交换树脂法第20-21页
       ·大孔吸附树脂法第21-22页
     ·化学脱色法第22页
     ·其它脱色法第22页
   ·猴头菌的应用概况第22-23页
   ·工艺优化方法的研究第23页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3-25页
第二章 水提醇沉工艺及多糖干燥方式的研究第25-43页
   ·实验材料第25-26页
     ·实验试剂第25页
     ·实验仪器第25-26页
     ·其它第26页
   ·实验方法第26-32页
     ·分析方法第26-28页
       ·粗多糖得率的测定第26页
       ·总糖的测定第26-27页
       ·多糖的分子量分布特征第27页
       ·单糖组成分析第27-28页
     ·水提工艺研究第28-29页
       ·液料比对多糖提取的影响第28页
       ·提取时间对多糖提取的影响第28页
       ·提取温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第28-29页
       ·提取次数对多糖提取的影响第29页
     ·醇沉工艺研究第29-31页
       ·粗提液制备第29页
       ·粗提液浓缩比的筛选第29页
       ·醇沉终浓度的筛选第29-30页
       ·浓缩液温度的筛选第30页
       ·醇沉时间的筛选第30页
       ·醇沉静置温度的筛选第30页
       ·不同醇沉浓度沉淀的多糖体外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的影响第30-31页
     ·四种干燥方式对多糖品质的影响第31页
     ·正交实验第31-32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2-41页
     ·提取工艺第32-35页
       ·液料比对多糖提取的影响第32-33页
       ·提取时间对多糖提取的影响第33页
       ·提取温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第33-35页
       ·提取次数对多糖提取的影响第35页
     ·醇沉工艺第35-39页
       ·浓缩比对多糖得率和含量的影响第35-36页
       ·醇沉终浓度对多糖得率和含量的影响第36页
       ·浓缩液温度对多糖得率和含量的影响第36-37页
       ·醇沉时间对多糖得率和含量的影响第37页
       ·醇沉静置温度对粗多糖得率和含量的影响第37页
       ·不同醇沉浓度沉淀多糖体外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的活性第37-38页
       ·不同醇沉终浓度多糖的液相图谱第38-39页
       ·单糖组成分析第39页
     ·干燥工艺第39-40页
       ·四种干燥方式得到多糖的比较第39-40页
       ·不同干燥方式得到多糖的NO刺激试验结果第40页
     ·正交实验结果第40-41页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三章 猴头菌多糖酶法提取的研究第43-49页
   ·实验材料第43页
     ·实验试剂第43页
     ·实验仪器第43页
     ·其它第43页
   ·实验方法第43-44页
     ·分析方法第43-44页
       ·粗多糖得率的测定第44页
       ·总糖的测定第44页
     ·纤维素酶法提取多糖的研究第44页
     ·果胶酶法提取多糖的研究第44页
     ·几丁质酶法提取多糖的研究第44页
     ·胰蛋白酶法提取多糖的研究第44页
     ·不同提取方法得到多糖的分子量分布第44页
   ·试验结果与讨论第44-47页
     ·纤维素酶法与缓冲盐比较第44-45页
     ·其它酶法与缓冲盐比较第45-47页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四章 猴头菌多糖不同脱色方法的比较第49-55页
   ·实验材料第49-50页
     ·实验试剂第49页
     ·实验仪器第49页
     ·其它第49-50页
   ·实验方法第50-51页
     ·分析方法第50页
       ·脱色率的测定第50页
       ·多糖保留率的测定第50页
     ·大孔离子交换树脂的预处理第50页
     ·三种脱色方法的比较第50-51页
       ·活性炭脱色第50-51页
       ·双氧水脱色第51页
       ·树脂脱色脱色第51页
     ·双氧水脱色法与树脂脱色法的比较第51页
       ·双氧水与树脂脱色第51页
       ·脱色多糖的制备第51页
     ·样品刺激巨噬细胞产生NO的作用第51页
   ·试验结果与讨论第51-54页
     ·三种不同脱色方法的比较第51-52页
     ·双氧水脱色与树脂脱色的比较第52-54页
       ·双氧水脱色的研究第52页
       ·双氧水脱色前后多糖刺激巨噬细胞的活性变化第52-53页
       ·大孔树脂脱色前后体外免疫活性变化第53-54页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大孔树脂的筛选及脱色工艺优化第55-81页
   ·实验材料第55页
     ·实验试剂第55页
     ·实验仪器第55页
     ·其它第55页
   ·实验方法第55-60页
     ·分析方法第55页
       ·脱色率的测定第55页
       ·多糖保留率的测定第55页
     ·大孔吸附树脂预处理第55-56页
     ·树脂的筛选第56页
       ·溶液与树脂体积比的研究第56页
       ·十种树脂的筛选第56页
     ·树脂的进一步筛选第56-57页
       ·吸附时间的确定第56页
       ·多糖的树脂脱色第56-57页
       ·样品刺激巨噬细胞产生NO的作用第57页
       ·样品刺激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第57页
     ·动物实验的样品制备第57页
     ·树脂脱色的单因素实验第57-58页
       ·树脂溶液体积比对多糖脱色的影响第57-58页
       ·时间对树脂D315多糖脱色的影响第58页
       ·多糖浓度对树脂D315多糖脱色的影响第58页
       ·温度对树脂D315多糖脱色的影响第58页
     ·响应面法优化大孔树脂D315脱色的工艺研究第58-59页
       ·实验设计第58-59页
       ·工艺验证实验第59页
       ·溶液pH对树脂D315多糖脱色的影响第59页
     ·动态脱色研究第59-60页
       ·流速对多糖脱色的影响第59-60页
       ·上样量对多糖脱色的影响第60页
       ·树脂重复使用次数的考察第60页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60-79页
     ·多糖溶液与树脂的体积比第60-61页
     ·十种大孔树脂的比较第61页
     ·大孔树脂进一步筛选第61-64页
       ·吸附时间的确定第61-62页
       ·树脂脱色的比较第62页
       ·样品刺激巨噬细胞产生NO的作用第62-63页
       ·样品刺激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第63-64页
     ·单因素实验第64-67页
       ·树脂D315体积对多糖脱色的影响第64-65页
       ·时间对树脂D315多糖脱色的影响第65-66页
       ·多糖浓度对树脂D315多糖脱色的影响第66页
       ·温度对大孔树脂D315多糖脱色的影响第66-67页
     ·响面法优化的脱色工艺结果及分析第67-77页
       ·脱色率模型的选择第68-69页
       ·回归方程的建立与检验第69-72页
       ·多糖保留率模型的选择第72-73页
       ·回归方程的建立与检验第73-77页
       ·验证试验第77页
     ·pH对大孔树脂D315多糖脱色的影响第77页
     ·动态脱色研究第77-79页
       ·流速对多糖脱色的影响第78页
       ·上样量对多糖脱色的影响第78-79页
       ·树脂重复使用次数考察第79页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六章 多糖脱色前后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的比较第81-91页
   ·实验材料第81-82页
     ·实验试剂第81页
     ·实验仪器第81页
     ·其它第81-82页
   ·实验方法第82-84页
     ·分析方法第82-83页
       ·多糖含量第82页
       ·蛋白含量第82页
       ·脱色前后多糖的分子量分布比较第82页
       ·单糖组成分析第82页
       ·红外光谱第82-83页
     ·样品刺激巨噬细胞产生NO的作用第83页
     ·样品刺激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第83页
     ·胃黏膜损伤修复实验第83-84页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84-88页
     ·组分的变化第84页
     ·单糖组成分析第84-85页
     ·分子量分布的变化第85页
     ·特征基团的变化第85-86页
     ·体外免疫实验的试验结果第86-88页
       ·刺激巨噬细胞产生NO作用的试验结果第86页
       ·刺激淋巴细胞增值的试验结果第86-87页
       ·猴头菌多糖修复胃黏膜的动物实验第87-88页
   ·本章小结第88-91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第91-93页
创新点第93-95页
展望第95-97页
致谢第97-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5页
附录第105-11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申请的专利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湖北海棠MhRar1、MhSgt1基因转化苹果提高轮纹病抗性的研究
下一篇:甜瓜属双二倍体与栽培黄瓜杂交亲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