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一、共同正犯概说 | 第13-23页 |
(一) 共同正犯的概念 | 第13-14页 |
(二) 共同正犯的性质 | 第14-16页 |
1. 正犯说 | 第15页 |
2. 共犯说 | 第15页 |
3. 双重属性说 | 第15-16页 |
4. 共同正犯性质之我见 | 第16页 |
(三) 共同正犯的本质 | 第16-20页 |
1. 共同正犯本质的相关学说 | 第16-18页 |
2. 共同正犯本质之我见 | 第18-19页 |
3. 部分犯罪共同说的运用 | 第19-20页 |
(四) 共同正犯的成立要件 | 第20-23页 |
1. 主观要件 | 第20-21页 |
2. 客观要件 | 第21-23页 |
二、共同正犯与犯罪未完成形态 | 第23-31页 |
(一) 共同正犯与犯罪预备 | 第23-24页 |
1. 犯罪预备中的共同正犯 | 第23-24页 |
2. 共同正犯的犯罪预备 | 第24页 |
(二) 共同正犯与犯罪未遂 | 第24-27页 |
1. 共同正犯的着手 | 第24-26页 |
2. 共同正犯的未遂问题 | 第26-27页 |
(三) 共同正犯与犯罪中止 | 第27-31页 |
1. 时间性条件 | 第28页 |
2. 自动性条件 | 第28-29页 |
3. 有效性条件 | 第29-31页 |
三、共同正犯与身份 | 第31-41页 |
(一) 共同正犯与纯正身份 | 第31-39页 |
1. 无特定身份者能否成为纯正身份犯的共同正犯 | 第31-33页 |
2. 无特定身份者与有特定身份者共同实施犯罪实行行为性质的认定 | 第33-36页 |
3. 不同身份者共同实施犯罪实行行为性质的认定 | 第36-39页 |
(二) 共同正犯与不纯正身份 | 第39-41页 |
1. 无特定身份者与有特定身份者共同犯罪的认定 | 第39页 |
2. 无特定身份者与有特定身份者共同犯罪的量刑 | 第39-41页 |
四、共同正犯与认识错误 | 第41-47页 |
(一) 共同正犯与法律上的认识错误 | 第41-42页 |
1. 假想成立共同正犯 | 第41-42页 |
2. 假想不成立共同正犯 | 第42页 |
3. 对实行行为所构成罪名的认识错误 | 第42页 |
4. 对实行行为所处刑罚的认识错误 | 第42页 |
(二) 共同正犯与事实错误 | 第42-47页 |
1. 同一构成要件内的认识错误 | 第43-44页 |
2. 不同构成要件之间的认识错误 | 第44-47页 |
五、我国共同正犯问题的立法完善 | 第47-53页 |
(一) 共同正犯中止的立法完善 | 第47-49页 |
(二) 共同正犯与身份的立法完善 | 第49-50页 |
(三) 共同正犯与认识错误的立法完善 | 第50-53页 |
1. 法律上的消极认识错误 | 第50页 |
2. 事实上的认识错误 | 第50-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