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引言 | 第9-10页 |
·国内外叠合板的发展和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叠合板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 | 第10-12页 |
·叠合板在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叠合板的分类 | 第13-18页 |
·平板型叠合板 | 第13-15页 |
·夹芯板型叠合板 | 第15-16页 |
·空心板型叠合板 | 第16页 |
·带肋底板叠合板 | 第16-18页 |
·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板 | 第18-22页 |
·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楼板的基本原理 | 第18页 |
·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板与传统叠合板的优缺点 | 第18-19页 |
·预制带肋底板形式及规格 | 第19-20页 |
·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楼板的施工工艺 | 第20-22页 |
第2章 预制带肋底板的破坏模式和承载力分析 | 第22-36页 |
·引言 | 第22页 |
·预制带肋底板的承载力试验 | 第22-26页 |
·试验概况 | 第22-24页 |
·试验结果 | 第24-26页 |
·预制带肋底板的有限元模拟 | 第26-27页 |
·有限元模型 | 第26页 |
·模拟结果 | 第26-27页 |
·预制带肋底板的承载力计算分析 | 第27-33页 |
·跨中受弯破坏的极限承载力 | 第28-29页 |
·支座处肋孔间混凝土剪切破坏的极限承载力 | 第29-30页 |
·本文试验的极限承载力及破坏模式 | 第30-31页 |
·平衡法计算与有限元方法计算结果的比较 | 第31-32页 |
·[文献64]试验的极限承载力及破坏模式 | 第32-33页 |
·平衡法的有限元参数分析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预制带肋底板叠合板的静力设计 | 第36-47页 |
·引言 | 第36页 |
·承载力计算 | 第36-43页 |
·标志跨度为3300mm叠合板承载力验算 | 第37-40页 |
·标志跨度为6000mm叠合板承载力验算 | 第40-43页 |
·刚度及变形、裂缝计算 | 第43-45页 |
·标志跨度为3300mm的底板变形计算 | 第43-44页 |
·标志跨度为3300mm的底板裂缝计算 | 第44页 |
·标志跨度为6000mm的底板变形计算 | 第44-45页 |
·标志跨度为6000mm的底板裂缝计算 | 第45页 |
·构造要求 | 第45页 |
·设计实例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预制带肋底板叠合板抗震设计 | 第47-59页 |
·引言 | 第47页 |
·抗震试验研究 | 第47-56页 |
·陈忠汉预制叠合楼板的抗震试验研究 | 第47-48页 |
·叠合板式剪力墙的抗震性能试验 | 第48页 |
·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板抗震试验研究 | 第48-56页 |
·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板抗震试验的结论 | 第56-57页 |
·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士叠合板舒适度评价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板标准设计及应用 | 第59-72页 |
·甘肃省标准图《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楼板》的设计 | 第59-69页 |
·施工阶段的验算 | 第59-60页 |
·预制带肋底板的截面设计 | 第60-61页 |
·预制带肋底板的结构性能检验值计算方法 | 第61-67页 |
·预制带肋底板结构性能检验表 | 第67-69页 |
·实际工程应用 | 第69页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69-71页 |
·结构布置 | 第69-70页 |
·不同形式楼板的工程量和造价计算 | 第70-71页 |
·经济性分析结论 | 第71页 |
·社会效益 | 第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