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曹聚仁战地通讯史传风格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2页 |
第一章 曹聚仁战地通讯史传风格的叙事分析 | 第12-25页 |
第一节 叙事视角 | 第12-16页 |
一、 以第一人称叙述为主的见证者视角 | 第12-15页 |
二、 以视角转换为辅的多元主体叙述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叙事结构 | 第16-19页 |
一、 纵横交错式的材料处理方法 | 第17-18页 |
二、 阶梯递进式的叙事层次 | 第18-19页 |
第三节 叙事技巧 | 第19-24页 |
一、 “直笔”作文 | 第19-21页 |
二、 对渊源与根由的追溯 | 第21-22页 |
三、 寓论断于叙事之中 | 第22-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曹聚仁战地通讯史传风格的语言分析 | 第25-36页 |
第一节 语言特点分析 | 第25-32页 |
一、 句式长短结合,音韵和谐 | 第25-26页 |
二、 言辞清丽不芜,文洁体清 | 第26-28页 |
三、 抒情哀而不伤,冷静客观 | 第28-32页 |
第二节 语言风格分析 | 第32-35页 |
一、 “掌故式”叙述形象生动 | 第32-34页 |
二、 “量化史学”准确详实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曹聚仁战地通讯史传风格的态度分析 | 第36-43页 |
第一节 秉笔直书的史家风骨:报道全面秉持中立 | 第36-39页 |
一、 对共产党抗战的客观报道 | 第36-38页 |
二、 对国民党政策的批评揭露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彰善瘅恶的史家笔墨;主观表达以史立言 | 第39-42页 |
一、 对行政建设的正面宣传 | 第39-40页 |
二、 对社会危机的深层揭露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曹聚仁战地通讯史传风格的成因 | 第43-52页 |
第一节 “史学”的影响与“史家”的识见 | 第43-47页 |
一、 浙东学派学术背景 | 第43-45页 |
二、 “史家”的眼光与意识 | 第45-47页 |
第二节 “杂家”身份的影响 | 第47-50页 |
一、 “博”而“专”的教授资历 | 第47-48页 |
二、 “通”而“精”的作家身份 | 第48-49页 |
三、 “杂”而“广”的自由报人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