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一) 关于农民民意表达的国内研究 | 第10-12页 |
(二) 关于农民民意表达的国外研究 | 第12-13页 |
三、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一) 对马克思主义农民利益观的深入研究 | 第13-14页 |
(二)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 第14页 |
(三) 农民现代化转型的强劲推力 | 第14页 |
(四) 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 | 第14-15页 |
(五) 农村稳定与发展的安全保障 | 第15页 |
四、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二) 案例分析法 | 第15页 |
五、 论文的结构和内容 | 第15-17页 |
第一章 中国农民民意表达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4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一) 农民的概念 | 第17页 |
(二) 民意的概念 | 第17-18页 |
(三) 民意表达的概念 | 第18-19页 |
二、 当代中国农民民意表达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一) 利益表达:积极的政治参与 | 第19-20页 |
(二) 人民主权:人民当家作主 | 第20-21页 |
(三) 政治民主:村民自治 | 第21-22页 |
(四) 和谐社会:利益公正分配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当代中国农民民意表达的新变化 | 第24-30页 |
一、 日益显现化:表达动力增强 | 第24-26页 |
(一) 农民利益诉求增多 | 第24-25页 |
(二) 农民主体意识加强 | 第25-26页 |
二、 方式多样化:各种路径共存 | 第26-28页 |
(一) 制度内外路径并存 | 第26-27页 |
(二) 互联网成为新途径 | 第27-28页 |
三、 结构断裂化:表达效果欠佳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当代中国农民民意表达的现实困境 | 第30-42页 |
一、 农民强烈的表达意愿与局限的政治能力之间的矛盾 | 第30-33页 |
(一) 农民民意表达个体能力较低 | 第30-31页 |
(二) 农民民意表达整体组织缺失 | 第31-33页 |
二、 政府有力的主导地位与被动的运转现实之间的冲突 | 第33-35页 |
(一) 客体意识淡薄、互动不足 | 第33-34页 |
(二) 客体角色错位、权责不清 | 第34-35页 |
三、 制度规范性和操作低效性之间的矛盾 | 第35-39页 |
(一) 现有制度运作低效 | 第35-37页 |
(二) 制度创新疲软脱节 | 第37-39页 |
四、 渠道结构单一与功能萎缩之间的冲突 | 第39-42页 |
(一) 渠道多样性欠缺 | 第39-40页 |
(二) 渠道畅通性不够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当代中国农民民意表达走出困境的对策 | 第42-57页 |
一、 强大力量,提高农民民意表达效能 | 第42-46页 |
(一) 增强农民民意表达的个体力量 | 第42-44页 |
(二) 培育农民民意表达的组织团体 | 第44-46页 |
二、 改革机制,提升政府工作主动性 | 第46-49页 |
(一) 政府民意互动价值观的塑造 | 第46-48页 |
(二) 多元沟通平台的机制生成 | 第48-49页 |
三、 优化结构,完善农民民意表达制度 | 第49-53页 |
(一) 升级传统制度的绩效能动 | 第49-51页 |
(二) 突破制度创新的路径锁定 | 第51-53页 |
四、 整合资源,多维度拓展表达渠道 | 第53-57页 |
(一) 强制性法治维度 | 第53-55页 |
(二) 弹性化人本维度 | 第55-57页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