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驰名商标淡化及反淡化法律保护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9页 |
一、驰名商标概述 | 第9-13页 |
(一)驰名商标内涵的界定 | 第9-10页 |
(二)驰名商标的法律特性 | 第10-11页 |
1、驰名商标的地域范围——一定地域范围 | 第10页 |
2、驰名商标的知晓程度——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 | 第10-11页 |
3、驰名商标的表现形式——不限于注册商标 | 第11页 |
4、驰名商标的程序要件——经国家有权机关认定 | 第11页 |
(三)驰名商标的价值及对其保护的意义 | 第11-13页 |
二、驰名商标淡化理论的分析 | 第13-21页 |
(一)驰名商标淡化的内涵和发展 | 第13-14页 |
(二)商标淡化的特征 | 第14-15页 |
1、隐蔽性与长期性 | 第14-15页 |
2、损害的难以挽回性 | 第15页 |
3、对淡化行为认定的不确定性 | 第15页 |
(三)驰名商标淡化的主要形式 | 第15-18页 |
1、因“冲淡”造成的淡化 | 第15-17页 |
2、因“丑化”造成的淡化 | 第17-18页 |
3、因“退化”造成的淡化 | 第18页 |
(四)驰名商标淡化的法律救济 | 第18-21页 |
1、禁令救济 | 第18-19页 |
2、不予或撤销注册的救济 | 第19页 |
3、损害赔偿救济 | 第19-21页 |
三、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发展和完善 | 第21-30页 |
(一)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理论的可行性分析 | 第22-23页 |
(二)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立法思路 | 第23-26页 |
(三)提高我国企业防止商标淡化的若干建议 | 第26-30页 |
1、增强企业的商标保护和淡化防范意识 | 第26-27页 |
2、加强企业对商标的规范管理 | 第27-28页 |
3、建立联合商标、防御商标策略 | 第28-29页 |
4、商标许可应谨慎 | 第29-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注释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