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2页 |
1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建立含山药方剂数据表 | 第12页 |
·横向比较 | 第12页 |
·纵向断代比较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资料收集 | 第13页 |
·方剂来源 | 第13页 |
·方剂纳入标准 | 第13页 |
·方剂排除标准 | 第13页 |
·资料处理 | 第13-14页 |
·资料分析 | 第14页 |
2 研究结果 | 第14-58页 |
·山药概况 | 第14-17页 |
·山药其名与功效 | 第14-15页 |
·山药家种与野生之分 | 第15-16页 |
·山药化学成分与药理 | 第16页 |
·山药的炮制与临床 | 第16-17页 |
·山药临床运用历史沿革 | 第17-22页 |
·山药功效归纳 | 第22-30页 |
·补脾益胃(补中益气、滋养脾阴、健脾和胃、收涩固肠止泻) | 第23-25页 |
·补中益气 | 第24页 |
·滋养脾阴 | 第24-25页 |
·健脾和胃 | 第25页 |
·收涩固肠止泻 | 第25页 |
·补肺生津(润肺滋阴、补肺益气、调肺化痰、滋肺润肤) | 第25-27页 |
·调肺化痰 | 第26页 |
·补肺益气 | 第26页 |
·润肺滋阴 | 第26-27页 |
·滋肺润肤 | 第27页 |
·益肾强阴(补肾强阴、补肾益智、补肾固胎、补肾通窍) | 第27-29页 |
·补肾强阴 | 第27页 |
·补肾益智 | 第27-28页 |
·补肾固胎 | 第28页 |
·补肾通窍 | 第28-29页 |
·固肾敛阴(固肾涩精止遗,固肾缩尿止带) | 第29-30页 |
·固肾涩精止遗 | 第29页 |
·固肾缩尿止带 | 第29-30页 |
·资料数据整理结果 | 第30-58页 |
·各历史时间主要引用文献情况 | 第30-33页 |
·山药各功效在各历史时期的分布情况 | 第33-34页 |
·复方中影响山药功效发挥的因素 | 第34-58页 |
·配伍环境因素 | 第34-45页 |
(1) 含山药方剂的配伍药类 | 第34-43页 |
(2) 山药功效的常用配伍组合 | 第43-45页 |
① 补脾益胃 | 第43页 |
② 补肺生津 | 第43-44页 |
③ 益肾强阴 | 第44页 |
④ 固肾敛阴 | 第44-45页 |
·其它因素 | 第45-58页 |
(l) 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考察其它因素对山药功效发挥的影响 | 第45-54页 |
① 剂量因素 | 第45-47页 |
② 炮制方法因素 | 第47-49页 |
③ 剂型因素 | 第49-50页 |
④ 服用时间因素 | 第50-51页 |
⑤ 送服材料因素 | 第51-53页 |
⑥ 产地因素 | 第53-54页 |
(2) 断代分析各因素在各历史时期的分布情况 | 第54-58页 |
① 剂量因素分布 | 第54页 |
② 炮制因素分布 | 第54-55页 |
③ 剂型因素分布 | 第55-56页 |
④ 服用方法因素分布 | 第56页 |
⑤ 送服材料因素分布 | 第56-57页 |
⑥ 产地因素分布 | 第57-58页 |
3 讨论 | 第58-126页 |
·古代医家有关山药的运用经验 | 第58-63页 |
·张锡纯 | 第58-61页 |
·傅青主 | 第61-63页 |
·山药功效发挥的影响因素 | 第63-126页 |
·配伍 | 第63-115页 |
·补肺生津 | 第63-73页 |
(1) 补肺益气 | 第63-65页 |
山药 人参 | 第63-65页 |
(2) 调肺化痰 | 第65-66页 |
山药 贝母 | 第65-66页 |
(3) 润肺滋阴 | 第66-71页 |
① 山药 麦冬 | 第66-68页 |
② 山药 阿胶 | 第68-70页 |
③ 山药 杏仁 | 第70-71页 |
(4)滋肺润肤 | 第71-73页 |
山药 茯苓 白术 | 第71-73页 |
·补脾益胃 | 第73-88页 |
(1)补中益气 | 第73-75页 |
山药 甘草 | 第73-75页 |
(2)健脾和胃 | 第75-76页 |
山药 陈皮 | 第75-76页 |
(3)滋养脾阴 | 第76-84页 |
① 山药 黄芪 | 第76-78页 |
② 山药 白术 | 第78-80页 |
③ 山药 茯苓 | 第80-82页 |
④ 山药 白芍 | 第82-84页 |
(4) 收涩固肠止泻 | 第84-88页 |
① 山药 白扁豆 莲子 | 第84-86页 |
② 山药 薏苡仁 | 第86-88页 |
·益肾强阴 | 第88-105页 |
(1) 补肾强阴 | 第88-99页 |
① 山药 附子 | 第88-89页 |
② 山药 枸杞子 | 第89-91页 |
③ 山药 巴戟天 | 第91-92页 |
④ 山药 鹿茸(鹿角胶) | 第92-93页 |
⑤ 山药 熟地黄 | 第93-95页 |
⑥ 山药 牛膝 | 第95-96页 |
⑦ 山药 生地 | 第96-98页 |
⑧ 山药 泽泻 | 第98-99页 |
(2) 补肾固胎 | 第99-101页 |
① 山药 菟丝子 续断 | 第99-101页 |
② 山药 杜仲 | 第101页 |
(3) 补肾通窍 | 第101-103页 |
山药 肉苁蓉 | 第101-103页 |
(4) 补肾益智 | 第103-105页 |
① 山药 远志 | 第103-104页 |
② 山药 柏子仁 | 第104-105页 |
·固肾敛阴 | 第105-115页 |
(1) 固肾涩精止遗 | 第105-112页 |
① 山药 龙骨 牡蛎 | 第105-107页 |
② 山药 山茱萸 | 第107-110页 |
③ 山药 五味子 | 第110-112页 |
(2) 固肾缩尿止带 | 第112-115页 |
① 山药 芡实 | 第112-114页 |
② 山药 补骨脂 | 第114-115页 |
·剂量 | 第115-117页 |
·炮制 | 第117-119页 |
·剂型 | 第119-121页 |
·服药方法 | 第121-125页 |
·温服或冷服 | 第121页 |
·服用时间 | 第121-123页 |
·送服材料 | 第123-125页 |
·产地 | 第125-126页 |
4 结论 | 第126-128页 |
·山药的功效总结 | 第126-127页 |
·山药功效发挥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 | 第127页 |
·山药的配伍特点 | 第127-128页 |
5 问题与展望 | 第128-131页 |
·剂量方面 | 第128-129页 |
·炮制方面 | 第129页 |
·剂型方面 | 第129页 |
·服用方法方面 | 第129-130页 |
·产地方面 | 第130页 |
·古典名方研究思路探讨方面 | 第130-131页 |
6 创新点 | 第131-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7页 |
附录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