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8页 |
引言 | 第18-27页 |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8-20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8-19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9-2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20-26页 |
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20-22页 |
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22-26页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6-27页 |
1.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2. 创新之处 | 第26-27页 |
一、 问责官员复出机制概述 | 第27-46页 |
(一) 问责制与行政问责制 | 第27-30页 |
1. 问责制的涵义 | 第27-29页 |
2. 行政问责制的概念 | 第29-30页 |
(二) 我国问责制的发展轨迹 | 第30-34页 |
(三) 问责官员复出机制含义及特征 | 第34-38页 |
1. 问责官员复出机制的概念 | 第34-37页 |
2. 问责官员复出机制的主要特征 | 第37-38页 |
(四) 构建问责官员复出机制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 第38-46页 |
1. 构建问责官员复出机制的合理性 | 第38-42页 |
2. 构建问责官员复出机制的必要性 | 第42-46页 |
二、 我国问责官员复出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 第46-65页 |
(一) 问责官员复出存在的问题 | 第46-51页 |
1. 频繁复出,复出成为潜规则 | 第46-47页 |
2. “闪电复出”,不符合有关时限规定 | 第47-49页 |
3. “神秘复出”,程序不公开透明 | 第49-50页 |
4. 多样复出,形式花样翻新 | 第50-51页 |
(二) 问责官员复出面临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51-59页 |
1. 问责官员复出缺乏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 第51-53页 |
2. 受传统吏治文化的影响,“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 第53-55页 |
3. 违背人事任用的有关规定,在问责官员复出上存在不正之风 | 第55-56页 |
4. 问责意识有偏差,问责目的不端正 | 第56-57页 |
5. 监督机制形同虚设,缺乏有效制约 | 第57-59页 |
(三) 问责官员复出存在问题的负面影响 | 第59-65页 |
1. 弱化了问责制的功能,警示和惩戒作用受损 | 第59-61页 |
2. 损害了政府的形象,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 第61-62页 |
3. 触动了公民的民主权利,挫伤了民众参与监督的热情 | 第62-63页 |
4. 加剧了复出官员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安心开展工作 | 第63-65页 |
三、 构建我国问责官员复出机制的途径 | 第65-86页 |
(一) 制定独立的统一的问责官员复出的规定和实施细则 | 第65-67页 |
(二) 制定明晰的问责官员复出标准 | 第67-71页 |
1. 明确问责官员复出条件 | 第67-68页 |
2. 确定问责官员的问责期 | 第68-69页 |
3. 规范问责官员复出职级 | 第69-71页 |
(三) 完善问责官员复出程序 | 第71-82页 |
1. 做好人选推荐 | 第71-73页 |
2. 严格组织考察 | 第73-76页 |
3. 强化协商酝酿 | 第76-77页 |
4. 慎重讨论决定 | 第77-78页 |
5. 坚持复出公示 | 第78-81页 |
6. 实行任职试用 | 第81-82页 |
(四) 建立合理有效的问责官员复出监督机制 | 第82-86页 |
1. 强化纪检(监察)部门监督 | 第82-83页 |
2. 强化人大监督 | 第83-84页 |
3. 强化舆论监督 | 第84-86页 |
结语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