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7页 |
摘要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16页 |
1.1 小麦醇溶蛋白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1.1 醇溶蛋白概述 | 第8页 |
1.1.2 醇溶蛋白与小麦品质的关系 | 第8-9页 |
1.1.3 醇溶蛋白与面筋强度的关系 | 第9页 |
1.1.4 醇溶蛋白与小麦烘烤品质的关系 | 第9-10页 |
1.2 组织特异启动子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植物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的一般结构特征 | 第10-11页 |
1.2.2 植物组织特异启动子的种类及应用 | 第11-12页 |
1.2.3 植物组织特异性表达基因启动子的研究展望 | 第12页 |
1.3 种子特异表达启动子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种子特异性启动子类型 | 第13-14页 |
1.3.2 种子特异表达启动子的顺式作用元件 | 第14页 |
1.3.3 种子特异表达启动子的应用前景 | 第14-16页 |
2 引言 | 第16-17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7-36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17-21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17页 |
3.1.2 菌株与载体 | 第17页 |
3.1.3 主要分子生物学试剂和耗材 | 第17-18页 |
3.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8页 |
3.1.5 培养基和溶液配制 | 第18-19页 |
3.1.6 PCR引物 | 第19-2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1-36页 |
3.2.1 郑麦004种子总RNA的提取 | 第21-22页 |
3.2.2 TaWG05基因c DNA链合成 | 第22-23页 |
3.2.3 TaWG05基因全长c DNA链合成 | 第23-25页 |
3.2.4 目的DNA片段的回收纯化 | 第25-26页 |
3.2.5 载体连接 | 第26页 |
3.2.6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 | 第26页 |
3.2.7 挑取阳性单克隆 | 第26-27页 |
3.2.8 序列拼接分析 | 第27页 |
3.2.9 荧光定量PCR测定TaWG05基因在小麦中的表达部位 | 第27-28页 |
3.2.10 CTAB法提取DNA | 第28页 |
3.2.11 TaWG05全长DNA序列及CDS序列扩增 | 第28-30页 |
3.2.12 TaWG05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诱导表达 | 第30页 |
3.2.13 克隆TaWG05基因启动子 | 第30-31页 |
3.2.14 含有p TaWG05启动子和GUS基因的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31-32页 |
3.2.15 重组质粒的提取 | 第32页 |
3.2.16 重组质粒转化小麦 | 第32-33页 |
3.2.17 转基因幼苗鉴定 | 第33-34页 |
3.2.18 GUS染色鉴定 | 第34页 |
3.2.19 石蜡切片验证 | 第34-36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6-49页 |
4.1 TaWG05基因序列及分析 | 第36-41页 |
4.1.1 TaWG05基因全长c DNA序列的获得 | 第36-37页 |
4.1.2 TaWG05基因编码蛋白序列分析 | 第37-40页 |
4.1.3 TaWG05基因的原核载体构建与表达 | 第40-41页 |
4.2 TaWG05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1-42页 |
4.3 TaWG05基因的启动子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分析 | 第42-44页 |
4.3.1 TaWG05基因的启动子克隆 | 第42页 |
4.3.2 TaGW05基因启动子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2-44页 |
4.4 p TaWG05启动子功能验证 | 第44-49页 |
4.4.1 构建含有pTaWG05启动子和GUS基因的重组质粒 | 第44-46页 |
4.4.2 转基因小麦植株的初步筛选 | 第46-47页 |
4.4.3 转基因植株的GUS鉴定 | 第47-48页 |
4.4.4 石蜡切片验证 | 第48-49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9-51页 |
5.1 本研究的结论 | 第49-50页 |
5.1.1 TaWG05全长c DNA的克隆及分析 | 第49页 |
5.1.2 TaWG05基因在小麦种皮中特异表达 | 第49页 |
5.1.3 构建小麦TaWG05基因的表达载体,获得了转基因小麦植株 | 第49页 |
5.1.4 pTaWG05是一个小麦种皮特异表达启动子 | 第49-50页 |
5.2 讨论 | 第50页 |
5.3 下一步工作计划 | 第50-51页 |
附录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Abstract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