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6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 ·云与气候 | 第11页 |
| ·云的卫星观测研究 | 第11-14页 |
| ·云的模式模拟研究 | 第14-15页 |
| ·云的卫星观测与模式研究的比较 | 第15页 |
| ·云的光学性质研究 | 第15页 |
| ·云参数的反演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22页 |
| ·云物理量的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 ·云水含量 | 第16页 |
| ·云滴有效半径 | 第16-17页 |
| ·冰云有效半径和冰水含量的关系 | 第17页 |
| ·云光学厚度 | 第17页 |
| ·关于 CloudSat 云卫星介绍 | 第17-18页 |
| ·关于云的模式研究介绍 | 第18-19页 |
| ·统计方法 | 第19-22页 |
| ·资料处理方法 | 第19-20页 |
| ·东亚地区分区方案 | 第20页 |
| ·西北干旱区和东亚季风湿润区分区方案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全球云微物理和光学特征量的分布 | 第22-36页 |
| ·云水含量 | 第22-26页 |
| ·冰水含量和冰水路径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 第22-24页 |
| ·液态水含量和液态水路径的分布和季节变化 | 第24-26页 |
| ·云滴有效半径 | 第26-30页 |
| ·冰云有效半径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 第26-27页 |
| ·水云有效半径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 第27-28页 |
| ·云滴有效半径的 PDF 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 第28-29页 |
| ·冰云有效半径与冰水含量的相关分析 | 第29-30页 |
| ·云光学厚度 | 第30-34页 |
| ·总云光学厚度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 第30-32页 |
| ·云光学厚度的垂直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 第32-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东亚云微物理和光学特征量的分布 | 第36-51页 |
| ·云水路径 | 第36-40页 |
| ·云水路径的水平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 第36-37页 |
| ·云水路径的月变化 | 第37-38页 |
| ·不同区域云水路径平均值的季节变化 | 第38-39页 |
| ·云水路径的分布与降水量的关系 | 第39-40页 |
| ·云水含量 | 第40-42页 |
| ·冰水含量的垂直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 第40页 |
| ·液态水含量的垂直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 第40-42页 |
| ·云滴数浓度 | 第42-44页 |
| ·冰云云滴数浓度的垂直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 第42页 |
| ·水云云滴数浓度的垂直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 第42-44页 |
| ·云滴有效半径 | 第44-46页 |
| ·冰云有效半径的垂直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 第44页 |
| ·水云有效半径的垂直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 第44-46页 |
| ·云光学厚度 | 第46-47页 |
| ·总云光学厚度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 第46-47页 |
| ·云的微物理和光学特征量的 PDF 分布 | 第47-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干旱区和湿润区的云物理量分布特征 | 第51-62页 |
| ·干旱区和湿润区的气候特征 | 第51-54页 |
| ·干旱区和湿润区的云物理量分布 | 第54-61页 |
| ·云水路径的分布特征 | 第54-55页 |
| ·云水含量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 | 第55-57页 |
| ·云滴数浓度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 | 第57-59页 |
| ·云滴有效半径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 | 第59-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六章 卫星观测与 BCC_AGCM2.0.1 模式模拟的比较 | 第62-68页 |
| ·云水路径 | 第62-63页 |
| ·冰水路径的观测和模拟比较 | 第62页 |
| ·液态水路径的观测和模拟比较 | 第62-63页 |
| ·云水含量 | 第63-65页 |
| ·冰水含量的观测和模拟比较 | 第63-64页 |
| ·液态水含量的观测和模拟比较 | 第64-65页 |
| ·云滴有效半径 | 第65-67页 |
| ·冰云有效半径的观测和模拟比较 | 第65-66页 |
| ·水云有效半径的观测和模拟比较 | 第66-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8-70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创新点和不足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个人简介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