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2-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国外劳动力就业研究的主要观点 | 第14-16页 |
·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证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研究框架 | 第19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9-20页 |
2 空间计量模型的选择 | 第20-24页 |
·模型介绍 | 第20-21页 |
·空间计量的提出 | 第20页 |
·空间依赖 | 第20-21页 |
·空间异质性 | 第21页 |
·常见的空间计量模型及估计技术 | 第21-22页 |
·空间滞后模型 | 第21页 |
·空间误差模型 | 第21-22页 |
·空间自相关检验 | 第22-23页 |
·SAR、SEM 之间的选择 | 第23页 |
·估计技术 | 第23-24页 |
3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概述 | 第24-34页 |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概念界定和自身特点 | 第24-26页 |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数量规模 | 第26-27页 |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区域分布 | 第27-28页 |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34页 |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非农产业比重 | 第28-29页 |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城市化水平 | 第29-30页 |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制度安排 | 第30-31页 |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财政支农、受教育程度及农民人均收入的关系 | 第31-34页 |
4 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的空间效应探索 | 第34-52页 |
·空间权重矩阵的选择 | 第34-36页 |
·二进制空间权重矩阵 | 第34-35页 |
·K 值最邻近空间权重矩阵 | 第35页 |
·有限距离 | 第35页 |
·经济距离 | 第35-36页 |
·空间权重矩阵的确定 | 第36页 |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 第36-42页 |
·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 | 第36-39页 |
·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 | 第39-42页 |
·劳动力转移就业理论模型构建 | 第42-48页 |
·Harris-Todaro 模型思想 | 第42页 |
·Harris-Todaro 模型推导 | 第42-46页 |
·Harris-Todaro 模型 | 第46-47页 |
·模型确定和数据来源 | 第47-48页 |
·我国农村劳动转移就业的 SAR 和 SEM 模型 | 第48页 |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 第48-52页 |
5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 | 第52-60页 |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 | 第52页 |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 | 第52-53页 |
·模型的空间相关性检验 | 第53-54页 |
·模型的确定 | 第54-60页 |
·混合效应模型 | 第54-56页 |
·时间固定、个体固定效应和双固定效应 | 第56-60页 |
6 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60-64页 |
·主要结论 | 第60-61页 |
·政策建议 | 第6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