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修辞的法律--法律的修辞性质与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论 | 第11-19页 |
一、“休谟问题”与法律判断的理性证立 | 第11-13页 |
二、法律推理与法律论辩 | 第13-16页 |
三、作为论辩的修辞与作为修辞的法律 | 第16-19页 |
第一章 司法合理性问题:在法的确定性与正确性之间 | 第19-49页 |
一、司法合理性的问题意识 | 第21-29页 |
(一) 法的确定性问题 | 第23-25页 |
(二) 法的正确性问题 | 第25-28页 |
(三) 法律的开放性 | 第28-29页 |
二、解决司法合理性问题的各种进路 | 第29-37页 |
(一)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 | 第30-31页 |
(二) 法律诠释学 | 第31-32页 |
(三) 法律现实主义 | 第32-33页 |
(四) 德沃金的建构性诠释理论 | 第33-37页 |
三、从独白到论辩:实现司法合理性的修辞学进路 | 第37-47页 |
(一) 德沃金理论的独白式思路 | 第37-40页 |
(二) 法律论辩(商谈)理论 | 第40-44页 |
(三) 法律论辩理论的修辞学渊源 | 第44-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二章 法学的修辞学之源 | 第49-76页 |
一、修辞学的起源:公共演说与论辩的艺术 | 第49-55页 |
(一) 修辞学产生的政治条件 | 第49-53页 |
(二) 智者学派的修辞学 | 第53-55页 |
二、修辞学人文传统的兴衰 | 第55-73页 |
(一)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观点与分歧 | 第55-60页 |
(三) 古罗马的修辞学 | 第60-65页 |
(四) 修辞学人文传统的衰落与复兴 | 第65-73页 |
三、修辞学的实践理性意蕴 | 第73-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第三章 作为修辞的法律 | 第76-108页 |
一、法律的有效性与可接受性 | 第77-85页 |
(一) 法律有效性的不同理论 | 第77-79页 |
(二) 法律的接受是事实问题吗? | 第79-83页 |
(三) 法律的事实有效性与规范有效性 | 第83-85页 |
二、法律的可接受性与论证性 | 第85-96页 |
(一) 法律的可接受性 | 第85-88页 |
(二) 论证与法律的可接受性 | 第88-92页 |
(三) 惯性原理和论证的负担 | 第92-96页 |
三、法律的论辩性与说服力 | 第96-107页 |
(一) 法律的论辩性 | 第96-98页 |
(二) 关于法律论辩性的理论争议 | 第98-102页 |
(三) 法律的修辞论辩性 | 第102-107页 |
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四章 修辞学视角下的司法合理性 | 第108-132页 |
一、法官的任务 | 第108-116页 |
(一) 法官与民主制度 | 第108-111页 |
(二) 法官的双重任务 | 第111-112页 |
(三) 法官判决的说服力问题 | 第112-116页 |
二、法官的听众 | 第116-127页 |
(一) 听众与修辞论辩 | 第116-122页 |
(二) 法官的听众 | 第122-127页 |
三、司法判决的合理性 | 第127-131页 |
(一) 司法判决的合理性要求 | 第127-128页 |
(二) 判决合理性的实现 | 第128-131页 |
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五章 法律修辞的方法 | 第132-156页 |
一、作为实践论辩的法律修辞 | 第132-134页 |
二、法律方法的修辞学重构 | 第134-141页 |
(一) 法律方法的修辞性 | 第134-138页 |
(二) 法律修辞的特点 | 第138-141页 |
三、法律修辞的方法 | 第141-154页 |
(一) 争议点理论 | 第141-143页 |
(二) 图尔敏模型与法律论辩 | 第143-146页 |
(三) 论辩的出发点 | 第146-151页 |
(四) 修辞论辩的方法 | 第151-154页 |
小结 | 第154-156页 |
结语 | 第156-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4页 |